355.「热河沦陷。」3.28d/b
书籍名称:《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一卷》
基础信息:张宪文 / 2016 / 化学工业出版社
豆瓣评分:8.8/10
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851597/
读完时间:2023-01-23 10:59:21
我的评分:3.0/5.0
我的标签:微信读书,#2023
免责声明:本页面所发布的笔记仅用于分享我在阅读过程中的摘录、总结和反思。内容大多为书中原文或书中观点的简要提炼,并不代表我个人的立场、意见或价值观。书中观点仅供参考,如需深入了解或采纳,请参考书籍的原始内容。
阅读笔记:
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一卷:日本侵华与中国的局部抗战(1931.9—1937.6)
张宪文 庞绍堂等
◆ 三、相互依存的两个战场
两个巨大的战场,即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 四、抗日军事战略的演变
对比中日双方,日本是一个小而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是一个大而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 第一部分 九一八事变与东北沦陷
1867年,日本西南地区一批具有改革倾向的封建领主兼军阀以“还政于天皇”的名义兴兵讨伐当时控制中央政权的德川幕府。[插图]天皇颁发密诏确认其行为的合法性。10月14日,德川幕府的最后一代将军德川庆喜辞职,还政于天皇,德川幕府的统治至此结束。1868年1月3日,明治天皇颁布王政复古诏书,正式宣布废幕府,成立新的中央政府。倡导倒幕、主张改革的人士掌握了中央政权,是谓明治政府。明治政府从19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改革政策与措施,开始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构成了日本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史称“明治维新”。
1874年,明治政府以报复台湾土著居民杀害琉球漂流民为借口,入侵中国领土台湾,中国清政府表示强烈抗议。日本派出参议兼内务大臣大久保利通担任全权使节赴北京与清政府代表李鸿章进行谈判,在英国驻华公使的斡旋下缔结了《中日北京专约》。日本撤兵,中国则付出50万两白银作为赔款以偿还日军的侵台费用。日本轻而易举地勒索成功,进一步刺激了它的侵略扩张活动。
1894年5月,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政府一面准备乘机出兵吞并朝鲜,一面又假惺惺诱使中国清政府答应朝鲜政府的请求,出兵朝鲜以镇压起义。日本诱使中国出兵完全是为自己出兵制造借口并进而挑起中日战争。从6月初到7月初,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日本即以护送驻朝公使返任和保护侨民以及与中国享有对朝同等权益等为借口,出兵朝鲜达一万余人,占据了战略要地,包围了驻朝鲜牙山的清军。7月25日,不宣而战,突然袭击中国派往朝鲜的陆海军。清政府猝不及防,于8月1日仓促宣战。甲午战争前后历时8个月,由于清政府腐败的政治、军事制度和消极防御、失败主义的指导方针,终于导致中国战败。清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马关条约》。《马关条约》规定: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直驶以上各口,日本可在以上各口设立领事馆、建造工厂、输入商品和各种机器设备;为保证中国履行条款,日军暂时占领威海卫。日本夺取辽东半岛,与沙俄在亚洲的侵略扩张发生了直接冲突,俄国联合在远东与英国竞争的法、德两国,要求日本退还辽东半岛。日本虽被迫退还,但讹取了3000万两白银的赔款作为代价,使中国被迫承担的赔款总额达2.3亿两白银。甲午战争的最严重后果正在于此——日本用勒索的赔款高速进行了资本积累,发展了近代工商业,使其迅速跻身于帝国主义国家之列。中国则利用自己的钱铸造了自己的宿敌。
1904年至1905年发生了日俄战争。这场发生于中国旅顺口及东北境内辽东半岛的战争,是日俄为争夺对中国东北控制权的帝国主义战争。战争以日本获胜结束,沙俄将在中国辽东半岛和东北南部的特权转让给了日本。之后,日俄又三次签订《日俄密约》,将中国东北北部和内蒙古东部划为日本的势力范围。从此,日本将以上地区统称之为“满蒙”,视作其独占地盘和进一步全面入侵中国的前沿基地。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的主要战场在欧洲,欧美帝国主义各国先后卷入这场旨在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日本利用欧美帝国主义列强暂时无暇东顾之机,以“对德宣战”为幌子,出兵侵占胶州湾及胶东半岛,攻占济南和青岛,夺取了胶济铁路,取代了德国在山东的地位。日本的迅速参战(8月23日)使英美感到惊讶。英国认为,日本的参战热情是缺乏诚意的,是利用欧战扩大其在中国的地盘,并无意分担协约国对德战争的负担。
◆ 第2章 九一八事变
张作霖虽是日本帝国主义扶植的军阀,但并不甘于在一切方面都对日本政府及其军队俯首帖耳,充当完全的傀儡。慑于全国反帝浪潮的高涨,他对日本提出的在东北的某些权益要求,未能作出令日本满意的答复。在筑路等问题上还接受英美贷款,使英美势力伸入东北,对抗日本。除此之外,张作霖反对撤回关外,并指责日本政府迫使其撤退是干涉中国内政。张作霖和日本政府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妨碍了日本完全控制东北企图的实现,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因此准备暗杀张作霖,直接吞并东北。1928年6月3日,张作霖终因战败和日本方面的强迫,撤出北京,退往东北。当其乘坐的专列于6月4日凌晨经过京奉铁路(今京沈铁路)与南满铁路交会处的皇姑屯车站时,被预先埋置的炸药炸毁,张作霖伤重身亡,此即皇姑屯事件。
由于当时的东北当局妥善处理了这一事件,张学良将军迅速稳定了东北全境,东北并未产生日本军国主义希望出现的大混乱局面,关东军无机可乘,致使皇姑屯事件最终未能达到日本军国主义的战略目的。但它确实是三年后九一八事变的前奏和演习。
皇姑屯事件发生后,张学良经化装秘密回到沈阳,在奉系元老张作相等人的辅佐下,继任东北保安总司令,稳定了东北局势,挫败了日本关东军的阴谋。
在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下,张学良集国耻家仇于一身,决心恢复东北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取消其特殊性,承认中央政府对东北的主权,实现国家主权的完整统一,也借此保持自己在东北的地位。
九一八事变前,根据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日本在中国东北驻有关东军两个多师团的兵力,主要分布于南满铁路沿线及大城市,因而具备了较强的机动性。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关东军按既定作战方案,在南满铁路的柳条湖路段点燃了埋置的炸药,炸毁了一段路轨。此阴谋的策划与参预者花谷正在战后写的回忆录中对此供述道:“18日夜,弯月挂起,高粱地黑沉沉一片,疏星点点,长空欲坠。岛本大队中岛中队的河本末守中尉,以巡视铁路为名,率领部下数名向柳条湖方向走去。一边从侧面观察北大营的兵营,一边选了主兵营约800米往南去的地点。在这里,河本亲自把骑兵用的小型炸药安放在铁轨下,并点了火,时间是10点多钟。爆炸时 ‘轰’的一声,炸断的铁轨和枕木向四处飞散。”[插图]以爆炸声为信号,日军猛烈炮轰北大营,今田和川岛率领柳条湖分遣队向北大营进攻。
19日凌晨1时,日军分三路开始围攻沈阳,北大营陷落后1小时,日军攻入沈阳。此时,日军第2师团主力和驻鞍山独立守备大队赶到,占领了沈阳郊区,并协助进攻沈阳日军侵占了沈阳城。沈阳遂在一夜之间全部落入日军之手。
9月21日下午1时,驻朝鲜日军第39混成旅团奉驻朝日军司令官林铣十郎之命,并在陆军本部的暗示与“期待”下,渡过鸭绿江,越境参战,分向辽宁、吉林两省进犯。22日,洮南镇守使张海鹏降日,日军占领洮南。仅仅4天时间,日军攻占了辽、吉两省20余座城市和南满铁路沿线地区,掠地千里,辽、吉两省基本沦入敌军之手。
自皇姑屯事件策划开始,日本就逐步构建、形成了一种滋衅肇事之模式:由中低层军国主义及法西斯军官在第一线滋扰生事,日本政府及军部、天皇和支持之的皇族成员暂时隐身幕后,若事成,顺利,就迅速跟进、支持,推进、扩大事态,实现其阴谋及目的;若事不成、不顺或阴谋败露,日本政府及军部、天皇及相关皇族成员就推诿卸责,欺世撒谎。恰如希特勒的名言,撒谎就要撒弥天大谎,因为没有人会想到有人竟会撒这样的谎。
◆ 第3章 东北的沦陷
从思想上来说,东北军高级将领也有一种错觉。何柱国回忆说:“东北军方面,因为过去既有三国干涉还辽的历史,当时又有华盛顿九国公约之保证,以为西方列强无论如何不会袖手旁观,日本到头来总是吞不下满蒙的。九一八后,又有国联的多次开会和决议,派遣调查团等,加上1928年皇姑屯炸车案之经验,许多人都以为只要能够沉着应付,不放一枪,使日本找不到任何借口,就可以避免事态的扩大……以为不抵抗是上策。”[插图]这确实是当时东北军大部分将领的心态。
昂昂溪
日军进占齐齐哈尔,江桥抗战至此结束。在江桥抗战中,日军共损失兵力1000余人,是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受挫。江桥抗战得到了全中国人民及海外华侨的高度赞扬与支持,推动了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但自吉林陷落、江桥抗战失败后,吉林、黑龙江两省的抗日武装力量退守宾县和海伦,分别在两地建立了吉林省政府和黑龙江省政府,继续坚持抗战。
至此,九一八事变后,经过4个月零18天,东北全境基本陷落于日军之手。
东北的沦陷,是中国近百年来最大的损失。除上述直接战争损失外,在被日军强占的128万平方公里(为日本本土的3.5倍)的土地上,中国丧失了三分之一的森林、铁矿和煤矿;十分之四的铁路;十分之七的大豆产量;五分之二的出口贸易;以及93%的石油,23%的电力,55%的黄金;此外还有水稻、牲畜、皮革等。[插图]日本军国主义凭此攫取的实力,更加快了大陆政策的实施,准备迈出更大的侵华步伐。
◆ 第二部分 日本持续侵华与中国的局部抗战
上海是西方帝国主义各国在华权益最集中的地区,日本挑起一二八事变引起了西方列强的不安和反对。1月29日,英、美、法等国即出面调停,要求停战。
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虽然宣布“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插图]迁政府于洛阳,以示抗战决心;同意第19路军抗战,命令第5军增援。但本质上缺乏抗战的勇气,没有取胜的信心。
◆ 第5章 日本侵华与国际社会
当日本军队已经在中国领土上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中国政府的首脑却幻想在国际联盟的会场上用言辞和条约来替代疆场上的铁与血。
◆ 第6章 日本对东北的殖民统治
日本建立伪满洲国的第一步,是先成立东北地区的县、省各级伪政权,然后以此为基础,拼凑伪满洲国。
在日本的一手炮制下,东北各地的伪政权开始出笼。
溥仪被日本利用,在东北建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
热河
日军指使伪满政权发布所谓“建国宣言”。溥仪一心想复辟“大清皇朝”,要当“皇帝”,在日本安排下,3月9日,溥仪粉墨登场,出任伪满洲国“执政”,在长春举行了所谓“就职典礼”
9月15日,日本宣布正式承认伪满洲国;同日,签订了《日满议定书》,规定日本在“满洲国”领域内享有的一切权力利益“概应确认尊重之”。“日本国军队,应驻扎于满洲国内”。[插图]东北终于沦为日本独占的殖民地。后在溥仪的强烈要求下,1934年3月1日,伪满洲国更名为“满洲帝国”,溥仪由“执政”改称为“皇帝”,改年号为“康德”。这个傀儡政权存在了14年,1945年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彻底失败而垮台。
日军当局惧怕东北人民的民族意识及由此引发的民族解放斗争,遂在东北强制推行奴化教育,摧残中华民族文化。伪满洲国成立后,所有中国教育机构或被关闭,或由日军监视改组。强迫学生一律学习日文,向学生灌输“同文同种”、“共存共荣”、“王道乐土”等奴化思想。
日本垄断公司操纵了伪满的整个经济命脉,使东北经济完全殖民地化,致使日本掠夺了东北大量资源。1936年,东北输往日本的农矿产品和各种原材料,占其对日输出总额的79%,比1932年增长了5个百分点;而同期日本输入东北的商品,个人消费品占60%以上,并且都是日方人为规定的高附加值产品。[插图]这种不等价不合理交换,使东北由中国唯一的外贸出超地区,自1933年起,变成了入超地区,海关管理也完全由日本控制。东北地区外贸状况的变化,集中反映了东北经济的殖民地性质。
◆ 第7章 东北义勇军的自发抵抗
江桥抗战爆发时,黑龙江省各界人民自动组织“援马(占山)抗日团”,为前线输送军需物资,并采取各种形式支援前线。
使伪满洲国和日本人“日陷不宁”的武装力量就是东北抗日义勇军。
由于东北义勇军是自发的抵抗运动的产物,各自渊源不同,故从一开始就没有统一的指挥系统,也无明确或者系统的行动纲领。义勇军的众多首领素质差异甚大,队伍成员构成复杂,而且缺乏训练,加上国民政府又不予以援助,只能孤独而分散地与组织严密、装备精良、运输便利、训练有素的日军作战,处境至为不利。到1933年初,由于日军运用大兵力连续攻击,各路义勇军兵败溃散,幸存者命运各异。极少数义勇军首领如丁超等投降了伪满;部分义勇军在苏炳文、马占山、李杜率领下退入苏联,后来大部分远赴新疆;部分义勇军退入热河,其中大部分参加了察哈尔抗日同盟军;还有众多义勇军仍然留在东北各地抗日,只是活动的规模远小于鼎盛时代,其中相当一部分义勇军的领导骨干和士兵,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为抗日救国继续浴血奋战。
◆ 第8章 长城抗战
日军占领热河,使华北的屏障尽失,门户洞开,是中国方面在军事方面的重大失败。导致失败的原因有二:一是当时南京的国民政府正处在激烈的政争中,上层人物忙于争权夺利,无法集中全力来指挥、组织作战;二是前线的个别指挥官如汤玉麟,缺乏抗战到底的决心与信心,与敌作战,稍触即溃。
热河沦陷,张学良引咎辞职。
在日方所提原案不得改动一字的条件下,中方首席代表屈辱地签了字,被称之为《塘沽协定》的城下之盟终于产生,并立即生效。
协定在实质上承认了日本侵占热河省的“合法性”,使伪满洲国的“国界”扩展至长城一线,而且使平津地区在日军武力威逼之下大门洞开。
◆ 第10章 东北抗日联军的坚韧战斗
九一八事变后,部分东北军和东北义勇军开始了东北人民的早期抗战,历时岁余,相继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逐渐成为东北抗战的主体。
珠河游击队,1933年10月由赵尚志、李启东、李兆麟等创建于黑龙江省珠河县(今尚志市)。
东北抗联广泛开展的抗日游击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关东军司令部承认:“在对付反日武装方面,如果按兵力和时间计算(同占领时相比),确实要付出10倍的努力,尚不能充分达到目的。”[插图]伪满洲国军政部最高顾问、日军少将佐佐木亦表赞同:“根据我的观察,对于能不能预计在短期内将满洲国治安恢复到平静时期这一问题,很遗憾,我只能回答一个 ‘否’字。”[插图]
◆ 第三部分 华北危机与全面抗战的准备
策动“华北自治”的土肥原贤二
◆ 第12章 国民政府抗战的准备
国民政府处理华北危机的方针经历了由软弱退让到较为强硬的过程。自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向国民政府进逼。蒋介石在国难当头与内战不息的情况下,推行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蒋介石同汪精卫合作,由汪精卫主持对日外交,在华北问题上表现了软弱退让,致使华北危机愈显严重。
华北事变后,日本侵华步伐骤然加快,中国工农红军被国民党军队追击转移到西北一隅,国民党自认为心腹之患被解除,遂加紧国防建设,开始投入一定力量。
1936年夏天,两广事变发生,广东军阀陈济棠的空军为蒋收买,国民政府空军统一告成。同年为蒋介石五十寿辰而在全国掀起“购机祝寿”活动。在这外患严重的关头,各地及海外华侨热烈响应,截止10月下旬,各地共捐献470万元,[插图]购得飞机68架。
◆ 第14章 西安事变与国内和解
2~3月间,张学良和东北军第67军军长王以哲先后在洛川会见了共产党代表李克农,就联合抗日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并为下一步更高级的会谈作了安排。4月9日,张学良、王以哲在肤施(延安)与中共代表周恩来、李克农正式举行会谈。会谈达成九点协议:(1)为了准备抗日,红军愿意接受视察、整编与集训;(2)须保证红军不受欺骗或解除武装;(3)在江西、海南岛及大别山的红军也进行整编;(4)取消红军称号,改为统一番号;(5)中共党员不在军队内活动;(6)停止发动各种斗争;(7)释放被俘的中共党员;(8)中共之非军事人员得住在陕北;(9)抗战胜利后,中共将成为合法政党。
张学良、杨虎城在分别与中国共产党进行联络的同时,由于共同的命运、处境和共产党人的促进,他们之间也逐渐消除了隔阂,增进了友谊,两军关系逐步改善。最后,张、杨两将军坦诚相见,倾吐真言,成为挚友。
在张学良、杨虎城以抗日大局为重,与红军实行停战、合作,逐步实现西北地区抗日力量大联合的同时,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却与全国人民的愿望相反,一意孤行,继续调集重兵入陕,并逼迫张、杨“剿共”。
12月12日拂晓,在张、杨的共同指挥下,东北军派兵包围了华清池,迅速解除了蒋介石卫兵的武装,将蒋介石扣留,并移送西安新城大楼。
张、杨并于当日发出关于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提出:(1)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2)停止一切内战;(3)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4)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5)开放民众爱国运动;(6)保障人民集会结社等一切政治自由;(7)确实遵行总理遗嘱;(8)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西安事变后,中日关系表面上暂显平寂,但平静的背后隐藏着更大的危机。日本加快了从经济、军事和政治上实际控制华北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