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9.「20世纪10到30年代,美国政治学研究中开始兴起了芝加哥学派。经济学领域的芝加哥学派是新古典自由主义的重镇,并成为大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摇篮。政治学领域的芝加哥学派则是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战略,开始在政治学领域引入定量研究方法,同时开始为定量研究收集大规模的调查数据。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是有人开始为这类研究提供资助。这场政治科学的革命也被称为行为主义革命。过去,政治学的研究重点是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等。到了行为主义革命阶段,研究重点变成人的政治行为。行为主义既不赞同政治哲学的思辨方法,亦不认可对政治制度的静态描述,而是认为政治学应该研究实际存在并且可以观察到的人的政治行为。」11.38d/b


书籍名称:
《政治学通识》
基础信息:包刚升 / 2015 / 北京大学出版社
豆瓣评分:9.1/10
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658395/
读完时间:2023-08-27 09:46:48
我的评分:3.0/5.0
我的标签:微信读书,#2023
免责声明:本页面所发布的笔记仅用于分享我在阅读过程中的摘录、总结和反思。内容大多为书中原文或书中观点的简要提炼,并不代表我个人的立场、意见或价值观。书中观点仅供参考,如需深入了解或采纳,请参考书籍的原始内容。

 


阅读笔记:

政治学通识
包刚升

◆ 1.2 中国人的政治观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 1.5 西方的现实主义政治观

讨论政治的现实主义视角,就离不开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其名著是《君主论》。《君主论》表述的政治哲学,后来被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

马基雅维利生活在中世纪晚期的佛罗伦萨,他的基本观点是:扩大君主权力是当时意大利寻求政治出路的正确方法。因此,君主如何行事就变得非常重要。政治应该去道德化的一个例子是,马基雅维利认为,对扩大君主权力来说,统治者的恶行有时可以是好事,统治者的善行有时也可以是坏事。他这样说:
如果没有那些恶行,就难以挽救自己的国家的话,那么他也不必要因为这些恶行的责备而感到不安,因为如果好好地考虑一下每一件事情,就会察觉某些事情看来好像是好事,可是如果君主照着办就会自取灭亡,而另外一些事情看来是恶行,可是如果照办了却会给他带来安全与福祉。

马基雅维利的观点则非常清楚,他说有些做法看上去不好,但对国家和君主有利,统治者就应该这么去做。所以,《君主论》被称为政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 2.1 岛屿的寓言:谁之统治?何种秩序?[18]

这一讲从一个小小的实验开始。假定我们正在大学教室里上课,课堂上共有120位学生和作为大学教师的我,突然,教室里的所有人被一股神秘的力量弃置在太平洋深处的一个岛屿之上。这个岛屿无人居住,有数十平方公里大小,岛上有淡水、森林、花草、鸟类和小兽。此外,我们永远都跟外界失去了通讯和交通联络,既不会有国际救援组织来搜寻我们,也不再能够使用手机或者互联网。我们唯一的可能是靠自己的力量在岛上生存下来。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接下来,你认为我们首要的问题是什么?大家如何思考这个问题?从经验来看,可能会有几种不同的代表性观点。不妨把几种可能的意见记录在下面。

这些问题都跟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有关,那就是构建政治秩序的问题。

◆ 2.2 什么是政治学?

政治学通常包括四个主要领域:第一个领域是政治哲学,有时又被称为政治理论——特别是在英国。政治哲学关心的仍然是自西方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及中国的孔子和韩非以来经久不衰的重要问题,包括:应该建立何种政治秩序?什么是最优良的政体?如何看待自由?自由和权威是何种关系?如何看待民主?个人和群体应该是何种关系?什么是正义?政治哲学研究经常借助思想史的方法,即探究政治思想史上不同重要人物对这些问题的观点,并对这些观点进行梳理和比较。

第二个领域是比较政治学,这是目前政治学研究最重要的领域。比较政治学是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体制度、政治运行、公共治理与治理绩效的比较研究。

第三个领域是本国政治。在美国,本国政治就是美国政治;在中国,本国政治就是中国政治。

第四个领域是国际政治,又称国际关系。这是很多人都会关心的领域。对中国来说,中美关系、中欧关系、中俄关系以及中国与东亚、东南亚邻国的关系都是极重要的国际关系,也是国际政治研究的内容。

◆ 2.6 从政治科学到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波普尔认为,科学与哲学的分界不是归纳方法与思想方法,而是:
我建议应当把理论系统的可反驳性或可证伪性作为分界标准。按照我仍然坚持的这个观点,一个系统只有作出可能与观察相冲突的论断,才可以看作是科学的;实际上通过设法造成这样的冲突,也即通过设法驳倒它,一个系统才受到检验。

20世纪10到30年代,美国政治学研究中开始兴起了芝加哥学派。经济学领域的芝加哥学派是新古典自由主义的重镇,并成为大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摇篮。政治学领域的芝加哥学派则是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战略,开始在政治学领域引入定量研究方法,同时开始为定量研究收集大规模的调查数据。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是有人开始为这类研究提供资助。

这场政治科学的革命也被称为行为主义革命。过去,政治学的研究重点是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等。到了行为主义革命阶段,研究重点变成人的政治行为。行为主义既不赞同政治哲学的思辨方法,亦不认可对政治制度的静态描述,而是认为政治学应该研究实际存在并且可以观察到的人的政治行为。因此,行为主义比较重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常常运用抽样调查、数理模式、模拟实验、统计分析等手段进行研究,一般强调精确性、科学性、量化及价值中立等原则。比如,选民为什么支持共和党或民主党?这是行为主义最为常见的研究议题。由此可见,这种研究路径的转向是很大的。
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是1923年芝加哥大学政治学者对芝加哥6000个选民进行的抽样调查。这项抽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被调查者的个人背景,二是被调查者投票支持谁,三是被调查者在政策问题上的看法。在当时,这种研究在整个政治学领域是闻所未闻的。1929年他们又做了一个研究项目,主题是“为什么美国最优秀的人不从政”,同样是基于大样本的调查问卷。后来,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开始在政治心理学研究中使用问卷调查的数据。

◆ 3.1 政治观点背后的意识形态

大家可以对三种主要的现代政治意识形态——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概貌有一个了解。比如,假设某个欧洲国家有三个主要政党——一个自由主义政党、一个保守主义政党和一个社会主义政党,一个普通选民会给谁投票呢?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位选民的政治意识形态。从欧洲政治史来看,上述三种主要的意识形态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均有过较大的影响。

◆ 3.5 自由主义的演进与嬗变

由于选民人口中低收入阶层占有较高比例,福利国家政策的兴起就成了欧洲社会的大趋势。

与古典自由主义不同,凯恩斯倾向于认为政府对经济增长和稳定负有责任。后来,经济增长率、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开始逐步成为欧美发达国家政府的施政目标。政府需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灵活运用,来保证适度的经济增长率、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

.当然,凯恩斯学说的完整内容要比上述介绍复杂得多。过分简化的归纳容易扭曲一个重要思想家的观点。据说凯恩斯在世时,“凯恩斯主义”一词已开始流行,但凯恩斯则公开说:“我不是一个凯恩斯主义者。”国内经济学界和公共政策领域对凯恩斯的误解则更多。比如,某些官员借鉴凯恩斯主义理论提出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但很多政策其实都是微观调控。凯恩斯的宏观调控主要是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所以不应该把所有的东西都往宏观调控这个筐里装。

当然,凯恩斯学说的完整内容要比上述介绍复杂得多。过分简化的归纳容易扭曲一个重要思想家的观点。据说凯恩斯在世时,“凯恩斯主义”一词已开始流行,但凯恩斯则公开说:“我不是一个凯恩斯主义者。”国内经济学界和公共政策领域对凯恩斯的误解则更多。比如,某些官员借鉴凯恩斯主义理论提出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但很多政策其实都是微观调控。凯恩斯的宏观调控主要是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所以不应该把所有的东西都往宏观调控这个筐里装。

◆ 3.6 新古典自由主义的复兴

2013年国内出版了一部题为《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的译著,这个书名大概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欧美发达国家从20世纪40年代到70、80年代经济公共政策领域的最重要争论,也就是哈耶克观点和凯恩斯观点的交锋。哈耶克一生出版了为数众多的经济学与政治哲学作品,1944年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是他最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哈耶克的另一部重要著作《自由秩序原理》还直接影响了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政治观点与施政纲领。所以,要说撒切尔夫人是哈耶克最著名的粉丝,一点都不为过。

◆ 3.8 撒切尔夫人改革与里根革命

英国在20世纪4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已经建成福利社会,又经过50、60年代较快的经济增长,但到70年代也随整个欧美社会开始陷入一定程度的危机。福利国家的包袱越来越重,国家的经济干预越来越深,整个社会的活力与创新精神开始下降,通货膨胀与失业同时出现。面对这种情况,英国何去何从?撒切尔夫人当时对英国的经济和社会的评价是:
一种有气无力的社会主义已经成为英国的时尚。工党统治下接连不断的危机——经济、财政和工业危机不断地驱使我们思考和提出背离流行的看法和共识的思想和政策。[82]

拉弗有一个关于税率与财政收入的理论,可以用图3.2的拉弗曲线来表示。拉弗曲线其实并不高深,图中横轴是税率高低,纵轴是政府收入数量。如果税率为零,政府收入亦为零;随着税率的提高,政府收入也会提高;但是,当税率高到某个点之后,随着税率的提高,政府收入反而会下降。

◆ 4.1 世界版图上的国家

美国政治学家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等人经过统计认为,在美国宣布独立的1776年,按照现代国家的标准,全球只有21个国家;在俄国革命爆发的1917年,世界上只有53个国家;在二战结束的1945年,世界上也只有68个国家;到2002年为止,联合国成员国已经达到191个。[94]由此可见,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是二战以后形成的。

◆ 4.2 国家起源的逻辑:安全与暴力

.霍布斯在《利维坦》中已阐明国家问题的基本逻辑。他说:
在没有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慑服时,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之下。这种战争是每一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
这就是伟大的利维坦的诞生。……根据国家中每一个人授权,他就能运用付托给他的权力与力量,通过其威慑组织大家的意志,对内谋求和平,对外互相帮助抵御外敌。[97]

霍布斯在《利维坦》中已阐明国家问题的基本逻辑。他说:
在没有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慑服时,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之下。这种战争是每一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
这就是伟大的利维坦的诞生。……根据国家中每一个人授权,他就能运用付托给他的权力与力量,通过其威慑组织大家的意志,对内谋求和平,对外互相帮助抵御外敌。[97]

◆ 4.4 理解国家的不同维度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来的:
国家是这样一个人类团体,它在一定疆域之内(成功地)宣布了对正当使用暴力的垄断权。

韦伯的国家定义被总结为一句简单的话:国家是合法垄断暴力的组织。

国家的主要特征是垄断暴力。

国家主权需要得到国际承认。现代国家处于现代国际体系之中,国家主权是国家的主要特征之一。主权得到其他主要国家或国际社会的承认,也是现代国家的特点。

极权主义国家的关键词是政治控制,即国家通过政治手段渗透到经济、社会、甚至家庭各个领域,试图对个人和社会实现无所不包的政治控制。

此外,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上半叶,欧洲的发达国家则走上了普遍提供社会福利的道路,福利国家成为欧洲的一种潮流。德国从俾斯麦时代开始,尝试建立起初步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后来这一做法扩展到其他欧洲国家。当然,这种福利国家的模式在20世纪70—80年代以后遇到了很多挑战。今天,福利国家模式已经使得很多欧洲国家政府收支占GDP的比例达到了40%—60%的水平,逐年累积的财政赤字更使不少欧洲国家公债占GDP的比例达到100%—160%。总的来说,今天的欧洲国家已经把提供社会福利视为自己当然的职责,但同时福利国家模式面临着严重问题,改革迫在眉睫。

◆ 4.5 国家理论的不同流派

第三,新古典国家理论。这是理性选择学派的国家理论,国家被模型化为一个追求统治收益最大化的统治者。这种国家理论采用的是经济人假设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经济人假设把人视为自利的、理性计算的和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而国家被等同于统治者,统治者也是自利的、理性计算的和追求统治收益最大化的。

◆ 5.1 全球视野中的政体类型

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英文单词的词根是“total”,是“整体”或“全部”的意思。“整体”或“全部”在这里的含义是,政治权力试图囊括一切、无所不包。

◆ 5.2 什么是民主政体?

民主国家大部分最重要的政治职位都是通过争取选票的方式来获得的。按照熊彼特的这一定义,民主等同于公民广泛参与的竞争性选举制度。这种制度安排有两个要素:一是政治参与,二是政治竞争。

◆ 5.5 民主的悖论与被误解的民主

不民主就是因为不民主?这种表述本身容易招来误解,但某些流行观点的逻辑正是如此。当讨论亚努科维奇的总统权力如何不受约束时,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因为乌克兰缺乏宪政”。这种见解的问题是,不能用“缺乏宪政”来解释“总统权力不受约束”,因为在这种情境下“总统权力不受约束”本身就等于“缺乏宪政”。这种解释会变成同义反复。再进一步说,倘若宪政是宪法的统治,那么宪法本身又如何统治呢?在政治上,宪政本身是无法自我实施的。

背后的深层逻辑是,不少人把民主的文本或宪法简单地视为一套可拆卸的政治装置。一旦一个国家安上这套政治装置,该国就变成民主国家或立宪国家了。但实际上,民主的文本或宪法本身不过是几张纸而已。民主的文本或宪法能否生效,能否运转起来,以及能否运转得好,全赖实际的政治过程,全赖主要政治力量的所作所为,全赖政治家的领导力与选择。所以,民主这套政治装置究竟怎样,不仅取决于这套政治装置本身,更取决于安装和操作这套装置的人。很多国家面临的问题是:为什么制定了宪法和确立了民主框架,这套政治装置仍然无法运转?或者,为什么这套政治装置启动以后,就背离了原本的设计机理和设计初衷?这是比同义反复的解释与思考更有价值的问题。

◆ 5.6 威权主义政体的逻辑

威权政体在国家治理问题上的挑战,可以从两个视角来理解。一方面,威权政体的治理方式通常是自上而下的。这种治理方式天然地会导致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如果是一层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通常都能有效地监督代理人。但是,如果是多层委托代理关系,对有效治理的挑战就非常大。总的来说,委托代理关系链条越长,在链条终端的最后一级代理人能实现最初委托人意图的可能性就越低。考虑到委托代理关系链条的长度,对一个威权大国来说,委托代理链条的终端上往往难以实现有效治理。
另一方面,威权政体的治理挑战还来自于信息问题。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在《贫困与饥荒》中认为,在自由民主国家,因为新闻自由,从来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饥荒致死案例。[132]他认为主要机制在于:自由民主国家若发生非常小规模的饥荒,媒体就会报道,全国就会知晓,然后应急机制就会启动。但是,在威权政体下,最大的风险是所有这些不同层级的政府与部门都可能会封闭和阻塞信息。中央政府封锁信息的原因在于担心听到批评的声音,包括防止批评者借此挑战其合法性。地方政府封锁信息的原因在于主要地方官员担心自己的乌纱帽。如果地方官员统辖下的地区出现负面消息,并为更高级别的上级政府所知,上级政府不排除会启动对该地主要官员的惩戒程序。所以,威权政体下封锁消息是可以理解的。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机制,最初饥荒发生时信息往往被人为阻断了。一旦等到饥荒信息得到大范围传播时,饥荒通常已严重到不可收拾的程度了。当然,人类在21世纪之前尚未大规模使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社交媒体以及各种自媒体,所以,那时的威权政府或许能够实现有效的信息封闭。而在移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今天,这更是威权政体的治理难题。

◆ 5.7 极权主义政体的逻辑

在《1984》中,大洋国只有一个政党,即英社。该党的著名口号是:“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这个国家有四个政府部门:真理部、和平部、友爱部和富裕部。“真理部负责新闻、娱乐、教育、艺术;和平部负责战争;友爱部维持法律和秩序;富裕部负责经济事务。”在《1984》中,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细节是不断重印报纸。党的一句口号说:“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为什么要不断地重印报纸呢?因为从今天的立场看,历史上所发生的一些事情政治上是不正确的,所以需要把过去的报纸重新拿出来印刷,印上过去的时期和今天认为适宜的内容。实际上,奥威尔这里作为政治调侃发明的很多细节,在个别国家的历史上就真实发生过。所以,《1984》愈发显示出其作为讽刺极权主义政治小说的重要地位。

◆ 6.1 如何理解政府机构?

美国联邦政府有三个主要的政府机构:白宫、国会与联邦法院。白宫是美国的总统府,它是世界上最有权力的机构之一。

◆ 6.3 政府形式:议会制、总统制与半总统制

在总统制条件下,选民选举立法机构,即一院制或两院制国会;同时选举总统,民选总统选择与任命内阁部长并领导内阁管理政府部门。

议会制下,选民选举议员组成一院制或两院制立法机构,然后由立法机构(通常是下院或众议院)选举或任免首相及内阁。

简要介绍总统制和议会制的政治结构后,一个有趣的问题随之而来:美国总统与英国首相,谁的政治权力更大?谁更有政治权威?有人认为,美国总统的政治权力更大。理由是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直接对选民负责,来自于全民的授权,具有很高的合法性。但是,这种看法存有争议。从具体的权力行使过程看,总统制下的总统时时受到立法机构的制约。在议会制下,行政机关(内阁)与立法机关是高度融合的,英国首相通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出任。这样,首相想要通过某项预算、法案或重要决定时面对的阻力反而会更小。因而,首相的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威反而可能更大。相反,在总统制下,总统的预算、法案和重要决定如何能通过立法机构的批准,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比如,2013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在两个问题上面临压力:一是医疗改革法案,二是预算与公债上限法案。所以,总统与国会之间可能会产生紧张的政治对抗关系。当然,在美国,总统所在的政党同时控制国会参议院和众议院多数席位时,总统的政治权力就会非常巨大。但是,这种情形并不经常发生。

半总统制下,选民同时要选举立法机构和总统,总统任命总理及各部部长,但总统任命总理时必须要得到立法机构半数以上的支持。

历史上德国魏玛共和国(1919—1933)民主政体的垮台就跟半总统制的政府形式有关,2013—2014年乌克兰的政治危机某种程度上也与半总统制的架构有关。

◆ 6.4 议会制“大战”总统制

首要的问题是总统和议会双重合法性的冲突。在总统制下,总统拥有最高的政治权力与合法性,议会也拥有最高的政治权力与合法性。当这两种政治权力不一致的时候,就会产生双重合法性的冲突。议会认为,他们拥有最高的政治权力。总统认为,他才是最高政治权力的所有者。举例来说,总统想要通过预算法案,但议会就是不让它通过,怎么办呢?如果是在美国,由于美国民主政治已运营两百多年,民主、共和两党之间已存在政治默契,到了最后关头两党往往愿意做出妥协和让步。但是,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解决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发展中世界的新兴民主国家。比如20世纪70年代初的智利,阿连德就任智利总统的1970—1973年间,他希望把整个国家社会主义化,包括土地再分配、矿产国有化、银行和大型企业收归国有,等等。但是,智利议会同意这样干吗?结果,议会和总统陷入了激烈的政治冲突。最后,总统就绕开议会,以紧急状态令的方式强行推行他的改革计划。这样,议会认为总统的做法违宪,两者的政治冲突已经陷入不可调和的境地,最后的结果是军事政变。林茨把总统与议会之间的这种冲突称为双重合法性的冲突。

第五个问题也非常重要,总统制下政治新星快速崛起的可能性更大,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导致政治不稳定。法国历史上的第二共和国就实行总统制。1852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要进行第一次总统直接选举,选民是数百万法国成年男性公民。在这场选举中,巴黎有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家卡芬雅克的呼声很高。当时,巴黎的政界、工商界、知识界和中产阶级中的很多人认为,他应该会当选法国总统。但就在此时,拿破仑的侄儿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刚从英国流亡返回法国,他在巴黎政治生活中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但他有一个非常显赫的姓氏,他被视为伟大的拿破仑皇帝的继承者。他决定也要参加法国总统的角逐。当然,他的参选也获得秩序党的支持。当时的情形是,法国各省的几百万农民刚获得投票权,他们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巴黎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所以,一开始投票,全国选民的绝大多数选票——5434000张选票——都投给了波拿巴,而卡芬雅克仅仅得到了1448000张选票。结果是,卡芬雅克这位声望极高的巴黎政治家根本无缘总统职位,而波拿巴这颗政治新星一举成为法国总统,史称拿破仑三世。那么,当这样一位政治新星快速崛起之后,他会做什么呢?这是更难以预见的事情。实际上,他当选总统之后不过几年,就把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搞成了法兰西第二帝国。这无疑增加了政治系统的不稳定性。而在议会制下,这种政治新星快速崛起的事情就更难发生。

《总统制的危害》

林茨

行政机构与立法机构很容易就关键人事任命、重要法案及重大公共政策发生冲突。当总统的提案常常无法在议会通过时,就陷入了某种程度的“僵局”。有人把这种行政权与立法权之间的僵局称为“宪法危机”。如果总统和议会之间的政治僵局或宪法危机长期持续,最后会导致民主政体无法有效运转,甚至就会导致民主政体的崩溃。

◆ 6.6 不同选举制度的逻辑

粗略地说,议会选举制度有三种主要类型。这三种选举制度各不相同,政治后果也不同。[148]
第一种是多数决定制(plurality system)。多数决定制就是得票最多者当选,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简单多数决定制,即在所有候选人中得票最多者胜出(first past the post,简称FPTP)。比如,某个选区选一个议员,ABCD四人竞选,A得了35%,B得了25%,C得了20%,D得了20%。根据得票最多者胜出的规则,A当选。这种规则不需要当选者获得至少50%的选票,而只需获得相对最多的选票。到目前为止,英国、美国、加拿大、印度等不少国家在议员选举中都采用简单多数决定制。
另一种是绝对多数决定制(majority system),要求当选者至少需要获得50%的选票。当然,存在多个候选人的情况下,第一轮投票可能很难产生获得绝对多数票的候选人,这就需要对得票最多的两名候选人举行第二轮投票。在上述案例中,就是对A、B两人举行第二轮投票。通常,第二轮会产生一个达到50%得票率的绝对多数候选人。与相对多数决定制相比,绝对多数决定制的好处是当选者至少获得了50%的选票支持,具有更高的合法性,但这种制度操作起来比较复杂,成本比较高。
还有一种具有绝对多数决定制特征的选举制度是选择性投票制(alterna-tive vote),又译偏好投票制。在这种投票制度下,选民投票时被要求给所有候选人排序。比如,选票上有A、B、C、D、E五个候选人,选民需要做的是给五个候选人排序,即区分出1、2、3、4、5的次序。然后,清点选票时需要统计每个候选人得到选民第1、2、3、4、5排序的得票比率。现在假定A获得所有投票第一选项的比率为40%,B获得所有投票第一选项的比率是25%,C获得20%,D获得10%,E获得5%。从结果来看,没有一个候选人得第一选项的选票率超过50%,那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把第一选项得票比率最低的候选人E划掉,投E第一选项的这部分选票根据他们的第二选项,把选票分别分配给排名靠前的A、B、C、D四人。然后,再重新统计他们四人的选票。以此类推,直到其中一位候选人的得票率达到50%为止。这种选举制度目前主要在澳大利亚众议院选举中采用。美国政治学者霍洛维茨在研究高度分裂社会的制度设计时认为,这种选举制度有利于塑造跨族群的选举激励。[149]因为在偏好性投票制度下,候选人不仅要谋求自己主要选民群体的支持,而且还要努力成为所有选民群体最不讨厌的那位候选人。

◆ 6.9 央地关系:联邦制与单一制

某种程度的中央集权,以保证国家统一;另一方面,必须实行某种程度的地方分权,以保证治理的有效性与灵活性。所以,任何一个大型政治体基本上不存在不要集权或不要分权的问题,而一定是集权和分权的某种组合。

◆ 7.3 宪政与宪法的基本问题

年《宪法》没有权利法案的条款,但随后于1791年制定的10个修正案都涉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与自由,这些修正案被称为美国的《权利法案》。

第一条修正案 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宗教活动自由;限制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申冤的权利。
第二条修正案 纪律严明的民兵是保障自由州的安全所必需的,因此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

宪法的第五个功能是提供关键政治争端的解决方法。比如,第6讲曾分析,总统制之下总统与议会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政治冲突,那该怎么办呢?比如,美国总统奥巴马提交的要求提高政府债务上限的法案,参议院否决了。只要总统提交,国会就否决,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这样的冲突不是发生在民主历史悠久、两大主要政党拥有政治默契的美国,而是发生在另外一个新兴民主国家,就有可能导致政治僵局。为了解决这种政治僵局,智利在宪法中就规定了解决这种政治僵局的相应条款。必要时,总统可以通过付诸全民公决的办法来解决行政机构与立法机构的冲突,即总统与国会的冲突。这是宪法试图解决关键政治争端的一个例子。很多发展中民主国家发生军事政变,一个原因就是已有宪法没有提供解决关键政治争端的机制。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政治僵局持续较久,军队就很可能会出场干预政治。所以,宪法解决政治争端的功能也是非常重要的。

◆ 9.5 社会运动与非暴力抗争

社会运动是政治参与的一种重要形式。除了选举投票,社会运动是很多普通公民卷入过的最重要的政治活动。

◆ 11.1 什么是民族主义?

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等维度来看,两国差异都是极大的——一个是最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经济发达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尽管如此,两国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都是朝鲜族。朝鲜和韩国在历史上属于一个国家,他们彼此认为两国都属于一个更高的共同体的一部分。这个共同体就是统一的朝鲜民族。从这个案例看,民族有时甚至可以超越国家。尽管两国已分裂六十多年,而且互相承认对方为独立国家,但两国的政治家仍然宣称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是其政治目标。

又比如,捷克斯洛伐克曾经是一个欧洲国家,但今天已和平分裂为两个国家:捷克和斯洛伐克。该国分裂的主要原因也是民族问题,过去捷克斯洛伐克版图的西侧主要是捷克族的聚居区,东侧主要是斯洛伐克族的聚居区,两族人口占东区和西区人口的比例都超过80%。鉴于这种地理与人口结构,两个民族认为他们没有必要成为一个国家,可以和平分手。1993年1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正式和平分裂,史称“天鹅绒分离”。

前南斯拉夫则是一个较为悲惨的案例。前南斯拉夫今天已分裂为七个国家,其分裂跟该国历史上各个族群的仇怨有关。客观地说,历史关系复杂的多族群国家,如果启动民主转型,国家分裂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启动民主转型之后——特别是族群人口聚居的结构下,不同族群的选民都会投自己族群候选人的票,组建本族群的政党。有人甚至会提出来,既然我们这块地方绝大多数都是斯洛文尼亚人,可不可以独立呢?当马其顿、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塞尔维亚、黑山等族群都这样想的时候,南斯拉夫最后就分裂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