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9.一群懦夫。「行为主义者时常放在心中的准绳或尺度是:我能不能依据“刺激与反应”来描述我所观察到的行为?所谓刺激(stimulus),是指外界环境中的任何东西,以及身体组织内部所产生的任何变化。所谓反应(response)是指动物所做的任何动作——例如转向或避开光线;受到声音惊吓而跳起;以及较高级的有着复杂组织的动作,例如建造高楼、绘画、抚养孩子、写作以及其他类似的行为。行为主义,正如你根据我们上述初步讨论可以了解到的,就是以人类全部的顺应(adjustments)作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行为主义者的主要兴趣是整个人的行为。批评者如果明白这一点,就不会误解行为主义者的主张,以至于说行为主义者只是肌肉的生理学家了。」
书籍名称:《行为主义》
基础信息:[美]约翰·B.华生 约翰·华生 / 2022 / 商务印书馆
豆瓣评分:0.0/10
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109326/
读完时间:2025-04-07 12:34:57
我的评分:1.0/5.0
我的标签:微信读书,#2025
免责声明:本页面所发布的笔记仅用于分享我在阅读过程中的摘录、总结和反思。内容大多为书中原文或书中观点的简要提炼,并不代表我个人的立场、意见或价值观。书中观点仅供参考,如需深入了解或采纳,请参考书籍的原始内容。
阅读笔记:
《行为主义》
约翰.B.华生
21个笔记
第一章 行为主义是什么?——新旧心理学的比较
◆ 当前,美国心理学的主流依然是两个相对立的观点——内省或主观的心理学,以及行为主义或客观的心理学。在行为主义出现的1912年之前,内省心理学完全是美国各高校心理学研究的主流。二十世纪初,内省心理学的著名领袖是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和康奈尔大学的铁钦纳(E.B.Titchener)。1910年和1927年,詹姆斯和铁钦纳相继逝世,在此之后,内省心理学便没有为大众所敬仰的领袖了。詹姆斯和铁钦纳的心理学思想虽然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但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一方面,二人的心理学都渊源于德国;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二人都主张意识是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的主张与他们相左,认为人类心理学的主题应该是人类的行为。行为主义认为,所谓“意识”既不是一个确切的概念,也并非一个可用的概念。作为一名行为主义者,其所受的是成为一名实验者的训练,因此,行为主义者深深地感受到,相信意识存在的观点几乎类似于在古代相信迷信和魔法。
◆ 宗教向来宣称我们每个人都有灵魂,灵魂和身体完全不同,区别于身体而独立存在。它是至高无上的力量的一部分。这种古老的见解影响到哲学上,便成为哲学中的二元论(dualism)。而哲学中的二元论自古代起便影响着人类的心理学研究,使得人类的心理学研究至今还是二元论的。事实上,并没有人曾经遇到过灵魂这种东西,也没有人在试管中看见过它,更不曾有人像在日常生活中和别的东西发生联系那样和灵魂发生过任何联系。可是即便如此,如果有人怀疑灵魂的存在,他便是一个异端邪说者,会遭到一些人的攻击,甚至以前有一段时间,还会被判处死刑。即便如今,有地位的人一般也不敢质疑灵魂的存在。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实证科学得以兴起,处在窒闷的灵魂迷雾中的人得到了解脱的机会。研究者可以不涉及灵魂,而去研究天文学,探讨天体,推想天体的运行,推想万有引力以及其他种种。虽然早期的科学家大致都还是虔诚的基督徒,但是他们已经试图将灵魂从其试管中倒出去了。然而,心理学和哲学的研究内容是非物质的(内省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的观点),因此要避免教会理论的影响就困难得多。因此,心灵(或灵魂)与身体两者绝不相同的观念,一直到十九世纪的后期,实际上还是毫无变化地保留着。
◆ 在1879年,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Wundt)觉得很有必要建立一种科学的心理学。可是他生长在最明显的二元论哲学的环境中,他依然没有厘清解决身心问题所应走的科学道路。他的心理学(他的心理学以前处于支配地位,现在仍是如此)于是就成为了妥协式的。他只用意识这个名词来代替灵魂。他认为意识并不会像灵魂那样完全不可观察。研究者能够通过偷偷地、突然地观察(内省),出其不意地捕捉到意识。
◆ 要理解为什么德美学派心理学中的主要概念是非科学的,我们可以先看一下詹姆斯对心理学的界定。“心理学是描述并解释意识状态的学科”。他先给出一个心理学的定义,然后根据该定义再去假设所要证明的东西,这样的错误也只有通过这种循环论证才能得以避免。那么意识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总要先弄清楚意识是什么。当我们有一个“红色”的感觉的时候,或在我们有一种知觉的时候,或在我们有一个思想的时候,或在我们立志要做某事的时候,或在我们有要达成某种目标的时候,或在我们有某种欲望的时候,我们是在意识着的。
◆ 其他所有的内省心理学家都和詹姆斯一样缺乏逻辑。换言之,他们都不曾告诉我们意识是什么,只是基于假设而把一些东西装进意识这个名词里,等到要分析意识的时候,又从意识这个词里拿出他们之前装进去的那些东西。拿出来的即是装进去的,那么既然装进去的东西不同,因而拿出来的当然也不相同。
◆ 他们都是怎样去分析意识的呢?他们既不像分析化学上的化合物那样,也不像研究植物生长那样。他们认为,化合物和植物都是物质的东西,研究物质的方法不能用来研究意识。只有内省法——一种向内观察个体内心发生状况的方法——能用来分析意识。内省心理学家的主要假设,就是认为存在“意识”这样一个东西,并且能够用内省法来分析。这个假设的结果就是有多少个心理学家就有多少种个人的分析。这导致心理学研究既无法以实验的方法解决心理问题,也无法将研究方法加以标准化。
◆ 行为主义者的出现时至1912年,客观的心理学者或行为主义者不再愿意去做冯特式的研究了。他们觉得,自从冯特建立他的实验室以来,心理学已经毫无头绪地虚度了三十几年,这足以说明德国式的内省心理学建立在错误的基础假设之上——任何包含着宗教式身心问题的心理学都难以获得可证实的结论。因此,他们决定,如果研究者不想放弃心理学,就必须将它改造成一门自然科学。他们看到其他科学家在药物、化学和物理学领域不断取得进展。每一个新发现都是如此重要。每个在实验中分离出的新元素,也都可以在另一个实验室中被分离出来;每个新元素的发现都会迅速影响其他各类学科的研究。你只需注意一下无线技术(wireless)、镭(radium)、胰岛素(insulin)、甲状腺素(thyroxin)等就足以证明我所说的。如此分离出的元素以及那种明白确定的方法,已经影响到人类的发展进程了。行为主义者首先所做的努力,是使“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和“实证科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相一致,他们力图抛弃旧心理学中所有的中世纪概念,重新提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者从他的学科词汇中剔除了所有主观的名词,诸如感觉、知觉、意象、欲望、意志,甚至在主观意义下使用的思维和情绪这两个名词也要抛弃。
◆ 行为主义者时常放在心中的准绳或尺度是:我能不能依据“刺激与反应”来描述我所观察到的行为?所谓刺激(stimulus),是指外界环境中的任何东西,以及身体组织内部所产生的任何变化。后一类的刺激类似于我们阻止动物发生性行为,或不让其进食,或不让其筑巢的时候,它身体内部所产生的变化。所谓反应(response)是指动物所做的任何动作——例如转向或避开光线;受到声音惊吓而跳起;以及较高级的有着复杂组织的动作,例如建造高楼、绘画、抚养孩子、写作以及其他类似的行为。
◆ 行为主义,正如你根据我们上述初步讨论可以了解到的,就是以人类全部的顺应(adjustments)作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行为主义最亲密的科学伙伴是生理学。这样解释行为主义恐怕你会怀疑行为主义如何与生理学相区别。二者当然是有区别的,不过其区别在于研究主题的不同,而不在于学科的根本或者研究的中心观点。生理学特别关注动物生理上各个部分的作用——如,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排泄系统、神经与肌肉的反应等。至于行为主义,虽然也很注意这些部分的作用,但它真正所关注的是整个动物每天的所作所为。
◆ 行为主义者的主要兴趣是整个人的行为。行为主义者整天都在观察一个人的日常情况。如果被观察者所做的工作是砌砖,那行为主义者就想观察他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之下,所砌的砖的数量有什么不同;他能工作多长时间而不会感到疲惫;他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学会砌砖的技巧;我们能不能提高他的工作效率,或者使他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原来的工作量。换言之,行为主义者所感兴趣的反应的方面,是尝试为“他在做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做?”这些问题给出常识性的解答。 ^ad7599
◆ 批评者如果明白这一点,就不会误解行为主义者的主张,以至于说行为主义者只是肌肉的生理学家了。
◆ 行为主义者认为,任何一种有效的刺激都可以引起一个反应,而且所引起的反应会立刻发生。所谓有效的刺激,是说它有足够的力量,能促使感觉器官产生神经冲动从而到达肌肉的层面。这里请不要与别的心理学家或精神分析学家的说法相混淆。你去阅读他们的理论,你恐怕会相信,个体在今天受到的刺激可能要到明天才会产生反应,或者甚至要到几个月或几年之后才产生反应。行为主义者不相信这类神话式的观念。例如,我给你如下的语言刺激:“明天下午一点请你到Ritz餐馆吃午饭。”你会立刻产生这样的反应:“好的,我会准时到的。”说了这句话之后,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为什么明天下午一点就要到Ritz去呢?我们现在不用多讲,只简单说一句:“在明天下午一点到Ritz去。”我们之前的语言习惯常常会使上述刺激在那里重复着。所以“明天下午一点到Ritz去”的行为,并不是今天所受的刺激的结果,而是被那种在语言习惯中重复的刺激所引起的。
◆ 科学研究程序就是开展实验,通过实验技术收集获取事实,偶尔暂时性地将这些事实归纳形成一个理论或假设。在此基础上来看,行为主义是一门真正的自然科学。
第二章 如何研究人类行为——问题 方法 技术以及研究结果的范例
◆ 通过这种简单的程序,我们可以测量出一个动物能够作出反应的刺激的整体范围。例如,假设我们拥有一只形成条件反射的动物,任何波长的光线都可以引起该动物分泌唾液的反应。在促使动物形成条件反射以后,我们接下来设法研究它对于比人眼可视波长更短的光线是否敏感。我们可以根据光谱从绿光开始实验,并逐渐增加刺激光线的波长,直到它不再发生反应为止。从而,我们可以提供动物在较长波长中的反应范围。然后,我们再次建立其对绿光的反应,并逐渐缩短波长,直到它不再发生反应为止。如此,我们就可以提供动物在较短波长中的反应范围。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在听觉刺激领域进行研究。有些研究者已经发现,狗对于音调的反应灵敏度远远超过人类,它们能够对人类可听声音更高的(振动频率)声音作出反应。但是尽管如此,人类和狗还没有在一致的条件下共同进行过相关测试。
◆ 作为一种行为主义方法的所谓“心理”测验
◆ 过去的二三十年中,尤其在美国,所谓的心理测验(mental test)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心理学家似乎一下都成了测验狂。新兴的测验在热闹了几天之后往往很快被下一种测验加以修正。许多测验近年已经被逐渐淘汰,只有少数几种得以发展和标准化。
编制测验的时候往往会动用几十万名儿童和成人被试。这些测验编制者的耐心和努力令人钦佩。这种测验一旦设计出来,就成为一种工具。这些测验的主要目的是根据个体的表现、年龄以及诸如此类的情况,找出对个体进行分类的大量标准,用以解释缺陷、特殊能力、民族和性别差异等。
在这些测验中形成了两种相当不切实际的想法:(1)宣称存在一种“一般性的”智力的东西;(2)测验能使我们将“天赋”能力和习得的能力区别开来。对于行为主义者来说,测验仅仅是对人类表现进行分级和取样的手段。
第三章 人体——由什么构成,怎样组合与运作
◆ 行为主义者对于人体的整体运作方式抱有兴趣:如果你已经具有一些生理学或解剖学的知识,你会发现这些学科的人体研究是将人体加以分解并逐一进行研究——分为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生理学家在研究人体器官时,大致是先研究一个器官,然后再研究下一个器官。而对于行为主义者来说,则是要研究整个人体的活动。
◆ 对于行为主义者来说,神经系统首先是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比肌肉和腺体更加神秘;其次是一种特殊的人体机制,可以使其主人的反应迅速,使得肌肉和腺体在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时能够更为协调一致(相对于没有神经系统参与的情况下更为协调一致)。
◆ 行为主义者也必须关注神经系统,只不过对于行为主义者来说,神经系统是整个身体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和其他部分一样,并无特殊之处。
第五章 人类有本能吗?
◆ 如果飞去来器没有本能(能力、倾向或特质等)而能够回到投掷者身边,如果我们对于飞去来器的运动不用特别的说明,如果物理规律可以解释飞去来器的运动——难道心理学家不能从中得到一个简单的教训吗?难道不能够因此废除本能的概念吗?难道我们不能说,人是由特定物质按特定方式组合起来的,作为这样一种组合,在个体通过学习获得新的方式之前,他难道不应该就是按照现有组合那样去行动吗?
但是恐怕有人会说:“这正好说明你的论证是错误的——因为你承认人在出生时已有的许多行为是他的结构使然——这正是我们说的本能啊。”我的回答是:现在我们必须要面对事实。我们应该立即走到育婴室去。在育婴室中研究婴幼儿的人,不会发现任何证据足以鼓励他仍然把詹姆斯的本能的分类奉为神圣的理论来看待。
第十章 言语和思维
◆ 试图理解行为主义者的思维理论之前,难道你不想查阅一下内省心理学家的任何一本心理学教科书中有关思维的章节吗?难道你不想去了解一下哲学家关于思维的论述吗?我曾经设法以这样的方式去理解思维。但我最终放弃了这样的努力。我相信读者也会如此。在阅读其他人的解释之前,请暂且不要挑行为主义理论的薄弱点以相争论,认为行为主义的观点是错误的。行为主义的思维理论是非常简单的。行为主义理论之所以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其唯一的阻碍,就是我们以往所具有的行为组织使得我们不能承认它,我们在母亲的腿上以及在心理学实验室里,都被人教导说:思维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是一种不可捉摸的东西,是一种很容易消失的东西,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因此,当行为主义的思维理论提出之后,大家都会反对它,消极地对待它。在行为主义者看来,这种反对都是因为有些心理学家不愿意放弃其心理学体系中的宗教思想。思维这种东西,因为它发生在身体内部,本来是不易被察觉的,也无法做直接的研究。对一般人来说,这种东西看不见,又总喜欢把它想得很神秘。因此,思维在以前被大家看得很神秘也就不足为奇了。可是在各种科学的事实被发现之后,我们无法观察的现象越来越少了,神秘的东西也越来越少了。行为主义的思维理论是根据各种科学事实建立起来的。行为主义认为思维是非常简单的,是生理过程一个部分,和打网球没什么区别。
— 来自微信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