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科学观念丛书: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
简介:罗嘉昌 / 1996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豆瓣评分:0.0
我的评分:3.0
我的标签;#2017
我的评论:「单纯的几何学并不能对现实作出什么规定,只有几何学和物理定律的总和合在一起才能受到实验的验证。因此几何学可以任意选取,物理学的一部分也是这样。」
读完时间:2017-11-01 14:00:44
读书笔记:
2017-10-18《科学观念丛书——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罗嘉昌1996
- Preface
- 物质概念是的困难
- 渗透着意识形态
- 应由科学视角考察物质的概念
- 关系实在观
- 破除形而上学的绝对实体观
- 1. 关系是实在的
- 关系参量不可消除
- 无论第一性还是第二性,都是在一定关系、条件的作用下显现的
- 实体环境独立与环境并独立于观察者,这种现象是不存在的
- 2. 实在的关系的
- 3. 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先于关系者
- 第一性,为物质自身所固有,客观(物理学否定这种模式)
- 第二性,第一性作用于感官,主观
- 认识论方式,
- 本体论方式
- 物质概念是的困难
- CH1从存在之思到物质实体
- 没有量子世界,只有一个抽象的量子物理学描述。——波尔
- 科学的目的不在于借楼现象的实在要素,而在于尽可能的在我们的经验的种种方面之间寻出一些关系。
- Superluminal Connections
- 量子力学是关于微观客体对于宏观仪器度量表现的规律的理论。
- CH2物理实在观的变革
- 操作与实在
- 宁要实验,不要先验逻辑。
- 「我们必须放弃要求以任何一个公式来概括自然界的一切。也许到头来自然界真的能由一个公式来概括,但是我们的思想方法也必须不把它当做一种必要的东西来要求。」——布里奇曼
- 十九世纪物理学家:任何实验充其量不过是在牛顿公式的测量精度上填上几位数字。
- 相对论的提出,使那些看起来是对客观实在的模写的、及其逼真的古典概念突然失去了意义。例:「两个事件要么同时发生,要么一先一后发生。」
- 我们必须把科学的认识从分析客体或实体,移到分析测量操作上来。
- 仪器,测量操作方式直接参与关于对象的理论概念的表述就不是偶然了。
- 没有什么脱离具体操作而言的科学真理。
- 布里奇曼关于「意义」的理论:
- 一个语词的意义等于和这个语词相应的哪些操作的综合;
- 当人们能够指出那些由回答一个问题而产生的操作时,这个问题就有一个意义。
- 有意义的陈述:可以根据实践来判定其真伪的陈述
- 无意义的陈述:不能根据实践来判定其真伪的陈述
- 柏拉图:把意义看做理念的实体(客观唯心主义)
- 爱因斯坦:操作主义的还原论要求原则上不可能实现,任何理论都包含不能还原为测量操作的创造性想象乃至约定的成分。采取操作的关键,就回对理论假说持极其不信任的态度,最终取消理论物理学的方法。
- 操作主义的修正:
- 不能毫无剩余的还原为操作‘
- 放弃意义与操作同一原则
- 操作主义不是哲学世界观而是一种科学分析方法
- 操作方法并不反对假说、理想或预想,它只要求发现标准用以检查和标志这些东西。
- 人择原理:人的存在对他能认识到的宇宙形式有某种决定性的影响。人的存在及其实践活动不仅具有社会的意义,甚至具有宇宙的意义。
- 从传统哲学的眼光来看,操作主义是浅薄的。因为它并不回答这些哲学所力图回答的那些宇宙和人生的终极真理问题。而且在它看来,传统哲学提出的种种宇宙原理,其实际含义还应当回到人间关系之中来寻找;与其仰望上天,不如俯视大地。而它自己所谈论的则往往是被那些深奥的哲学家们所看不上眼的“平凡小事”、“测量操作“和“小技小术”。当代西方一些哲学著作不把布里奇曼当作一位哲学家,这不是偶然的。尽管事实证明,正是这些小技小术比起那些海口浪言或神秘宜觉更有益于促进科学认识的发展。
- 时间与实在
- 集中有代表性的时间观念:
-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1927
- 认为相对论等任何物理理论涉及到的都是非本真的、庸俗的时间。
- 人类的时间意识乃是长期的社会时间的产物
- 牛顿:遍及宇宙的统一的时间序列,→瞬时超距作用
- 相对论时间观:
- 是莱布尼茨观点的继续和发展
- 时间和物理过程不可分割
- 同时性→尺收缩运动时钟变慢
- 流形哲学(vs 过程哲学)
- 时间是幻觉,时间信念是成见
- 时间流逝、方向、过去现在未来,只有对有知觉的生物体的自我中心的展望而言才有意义。
- 物理学中寻找时间的意义,是片面的,自然科学无法穷尽对时间本性的认识,坚持喂科学主义的还原论,会导致时间的消除。
-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1927
- 集中有代表性的时间观念:
- 操作与实在
- CH3物质的非物质化
- 本质:物质的非实体化
- 形而上学的实体观:实体保持不变
- 爱因斯坦:物质失去了作为一种基本概念的作用
- 三种表现形式:
- 实体问题
- 客观性问题
- 意义问题
- 科学革命的实质:
- 从实存性到潜存性
- 放弃把对象看做现实存在着的东西
- 承认它只是可能得东西
- 基本例子研究
- 动摇了哲学中将实体视为性质承担者的思想
- 粒子完全由其性质构成
- 显然,我们反对“物质消失“论井不意味着要坚持机械实体观,继续把物质理解为仍旧是那些沉甸甸的硬块。而是要求我们正视现代科学所提出的那些新论据,批判地分析现代西方哲学特别是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的看法,站到确认物质即是客观实在,而这客观实在又具有辩证性质的观点上来。
- 从这里也能看到,坚持物的客观实在性,不在于否认物及其属性可以向关系转化,而在于坚持性质和关系本身的客观实在性;承认性质和关系的总和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承认物的客观实在性。在这里,强调转化(包括生成和退化以及认识主体对参考系的选取)的条件性是重要的。防止相对主义和唯心主义不在千否认这种转化, 而在于肯定转化是有条件的。在给定条件下,物、性质和关系的界限又是确定的。
- 有人也许会说:即使剥去杯子的各种属性,它本身还依然存在着。因为“它”作为属性的承担者,是不依赖千属性并且与属性判然不同的。这个“它”就是实体,就是物自 体,就是“杯本身”或杯的本质。在这些人看来,只有坚持“它”的独立存在,只有坚持“它“不随属性的丧失而消失, 才算坚持了唯物主义。事实上,这个“它“正是脱离了一切对它的规定的空洞的抽象,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无”。它不仅不可描述, 而且也不可能不随属性的消失而依然存在千现实世界之中。 也许它可以作为杯的理念,存在千柏拉图的王国里,然而,在现实世界中,这个“它“确实等千“无”。
- 我们甚至可以得出结论说: “物质”乃是从“物质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离开“物质的”,也就无所谓“物质·,其次,从一组“物质的“总和中如何抽象出“物质” (或“实体”), 有一定的相对住,它取决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选取的特定的抽象方式,即如何去把握世界的方式。
- 如果说,所谓“非物质化”指的就是非实体化,那么,可以说,当我们将物质定义为“客观实在“时.就已经正面地表达了上述说法中所包含的合理内容。我们之所以重视而不是迥避当代科学和哲学中提出的“非物质化”问题,就在于从中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物质不是别的,而只能是客观实在的道理。
- CH4客观实在论
- EPR实验否定定域实在论
- 早在1935年,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为论证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而提出EPR悖论的论文第一句话就是: “对千一种物理理论的任何严肃的考查。都必须考虑到那个独立千任何理论之外的客观实在同理论所使用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这些概念是用来对应客观实在的。我们利用它们来为自己措绘出实在的图象。这里所说的“独立千任何理论之外的客观实在”概念,正是爱因斯坦等人批判鲨子力学通常解释的出发点和哲学前提。
- 量子理论的知识,始终是关千粒子同仪器相组合的知识,取消这种组合,也就丧失了关千粒子的任何可能的知识。因此,他认为,粒子性质的纯粹客体化要求,在现代物理学中原则上是没有根据的。
- 笛卡尔二元论:
- 另一方面,笛卡儿又坚持思想亦是实在,因此走到二 元论。
- 这种二元论认为,主体(精神)和对象(物质)皆有 一核心,前者是内在的思想.后者是广延实体。
- 广延实体是 在抽象掉一切不属于物体本身的东西后存留下来的。抽象的 过程即是将感觉印象和感受逐一从意识中净化出去的过程。这个过程终结于不能感觉到面只能为几何学和物理学所把握 的实在。这是把握客观实在的唯一方式。显然这是以力学的 世界图景作为客观性的唯一标准。这里的客观性=在我们之 外。
- 可是,现在按照相对论,这张桌子的长短、形状和质量确实同你站着看还是跑着看有关。而且,一般地说,空间长度、时间间隔和物体质量均已成了随观察者所选取的参考系而改变的东西。同一个物体,对于不同的参考系就有不同的长度、形状和质量。换句话说。一事物具有分属于各个参考系的无数个长度、形状和质量,它们每一个都是真实的。我们之所以能够说它们都是真实的,而决不能说它们中间只有一个才是真实的,原因就在于:诸如长度、形状、时间间隔这类原来在牛顿力学(和常识)中被看成绝对地属千客体自身的属性.在相对论中已成为对于一定参考系的相对表现。说即属性变成了关系,而不再属于单独的物质客体本身了。它们既然是由参考系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决定的.那么关系不同,所得出的量值不同,也就不奇怪了。然而,这祥一来. 既然一个单独的物体谈不上有什么长度、形状等等,那么, 它们也就成了和“第二性质”没有什么原则区别的东西了。
- 但是,事情显然不像有些物理学家想的那么简单。如果把客观实在性仅仅归结为四维不变性,那么三维投影算什么?难道它就是虚假的现象?如杲宏观世界的实在性都得不到保证,那么又有谁能担保四维客体不会总有一天遭此命运?
- 显然,现代物理学冲击了客观性的这种含义。原来以为在我们之外本身存在的第一性质,不再独立不依了。可是, 这种意义上的客观性的丧失,井不意味着唯心主义的胜利, 而只是要求我们深化对客观性的认识。现代物理学启示我们,真正的客观性在于保证科学的描述把等价的信息传递给一切观察者,保证这种信息能被所有研究者理解。现代物理学中的变换理论提供了这种客观性的保证,而相对论和量子论都表明变换比方程具有更根本的重要性。这些变换(如相对论中的洛伦兹变换)允许我们随心所欲地从一个观察者的观点过渡到另一个观察者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使客观性”内在化”了。这种“内在化”正是实现客观性辩证凰建的一个必要的环节。
- EPR实验否定定域实在论
- CH5关系实在论语当代西方哲学
- 加勒的著作中已经出现。彭加勒曾设想过一个例子来说明他的几何观:假定有一个大球,球内温度从中心向周围逐渐降低,直到球面上降至绝对零度。又设在球内有一把服从热胀冷缩规律的人,拿着一个同样热胀冷缩的尺。在绝对零度时,人和尺的长度都将缩短到零。当他从中心向球面走去时,他的步子将越迈越小,可是他的尺也在变短,因此他无法发现自己的变化。这祥,他会认为球内的几何是非欧的,他运用非欧几何学将能顺利地处理他周围世界的一切事务。而且因为在球面附近的步伐和尺的长度都趋千零,他总也迈不到球面上去,于是他又认为球内的空间是无眼的。可是另一个站在球外的观察者却会得出相反的结论。他看到球内居民变小和尺子缩短的现象,观察出球内温度的变化,他能分析出热胀冷缩的规律,井断定球内的几何仍是欧氏的,球面包围的空问也是有限的。彭加勒认为这两个人的意见都正确,都与自己的实验结果相符。这个例子表明单纯的几何学并不能对现实作出什么规定,只有几何学和物理定律的总和合在一起才能受到实验的验证。因此几何学可以任意选取,物理学的一部分也是这样。。
- 爱因斯坦最先看到同时性具有任意性的特征。他的思路是这祥:既然不存在瞬时超距作用,也就不存在绝对同时性。在相对论中,要用光束校准不同地点的时钟,按照光速不变原理,光速在任何惯性系中都是恒定的。如果在相隔一定距离的两个时钟之间的中点同时沿相反方向,向两个钟发出光信号,这两束光必将同时到达两个钟所在地,从而可将它们校准。但是,爱因斯坦又立即看出,这种对钟方法的前提一光在任何惯性系中沿相反方向速度相等是无法检验的,因为要想测量光在这两个方向上速度是否相等,就必须在两个地点各放一只钟,分别测出光从甲钟到乙钟和从乙钟返回甲钟的单程速度。而这又必须事先对好甲、乙两钟,这样就陷入了逻辑循环。所以爱因斯坦才会说,光速不变原理实际上并不是关于光的物理性质的假说,而“仅是为了 得出同时性定义……所做出的一种约定”。
- 为什么会有这种任意性或约定性呢?原因就在于:①经验决定的不充分性,而且至少在相对论中,这种不充分性是原则性的。实验在原则上只能测量光的往返平均速度,只能证明这种双程光速在惯性系中具有恒定性。在相对论中, 单程光速在原则上是不可测的。②单程光速和同时性定义之同存在着逻辑上的循环,它们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同实验发生关系。关于光速的陈述和关于同时性的命题并不单独地同测量结果发生一一对应的关系,因而实验并不能证实或否证单程光速变或不变的假定。与此相联系,同时性定义也就势必包含着某种任意性或约定性。反过来说也完全一样:由于实验不能证实或否证某种具体的同时性定义,因而单程光速势必带有某种任意性或约定性。这种情况使得我们不能既把光速守恒又把关于不同地点的同时性的命题都解释为事实的断言,只有两者的组合才能告诉我们关于实在的某些状况。
- 本体论的相对论认为,不存在.绝对的事实”。离开了 对某种语言和概念系统的指称方式的使用,就不存在可独立 加以“探明”的东西。人们最多只能把一种任意选取的概念系统”翻译”成另一种(而且还不能保证一个系统所选用的符号能在另一种语言中一一对应),就象物理学家可以在某种背景语言或理论中,通过一个变换方程组,把一个座标系中的符号翻译成另一个座标系中的符号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