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4.「发展精神病学家罗杰·古尔德(Roger Gould)提醒我们:大多数男人在30多岁的档口会体验到一种“幻觉”的消失,也就是“绝对安全感”的丧失。这种幻觉曾帮助男性迈入成年期,而现在他们会意识到:在这世上,不存在一种绝对的保护。」


书籍名称:
《何以为父》
基础信息:迈克尔·J.戴蒙德(Michael J. Diamond) / 2024 / 机械工业出版社
豆瓣评分:7.9/10
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725588/
读完时间:2024-04-19 13:24:31
我的评分:3.0/5.0
我的标签:微信读书,#2024
免责声明:本页面所发布的笔记仅用于分享我在阅读过程中的摘录、总结和反思。内容大多为书中原文或书中观点的简要提炼,并不代表我个人的立场、意见或价值观。书中观点仅供参考,如需深入了解或采纳,请参考书籍的原始内容。

 


阅读笔记:

何以为父:影响彼此一生的父子关系
[美]迈克尔·J.戴蒙德

AI 概括

  1. 父亲的影响是深远的,即使在缺席的情况下,孩子也会通过文化传说和想象构建出一个内在的父亲形象。
  2. 准爸爸应发展独特的创造性体验,与妻子的生命创造过程互补。
  3. 父亲通过“适应性的自大”感受到与孩子之间充满激情的连接,这种自恋服务于父子与父女之间的强烈联结。
  4. “足够好的父亲”采取中庸之道,既引导孩子情绪调节,又鼓励面对世界挑战。
  5. 父亲与儿子的关系中,父亲凭直觉理解儿子的独立需求,是儿子个体化和男性身份认同的关键支持者。
  6. 父亲是儿子从母亲关系中分离,探索外部世界的桥梁。
  7. 父亲的参与对儿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他们的关系为儿子提供了男性模仿的对象和情感支持。
  8. 父亲的教育方法包括调节儿子的情绪,通过实际体验教会儿子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对挑战。
  9. 父亲在儿子青春期的性身份认同形成中起着决定性的正面作用,帮助儿子接受并理解与男性同伴的关系。
  10. 成熟的父亲通过接受分离,支持儿子的个人发展和追求独立。
  11. 父亲的角色随着儿子成长需要适时调整,从权威指导者转变为激励者和支持者。
  12. 父亲对儿子的成长具有双重作用:促进儿子的男性化过程,同时也提供情感上的缓冲。
  13. 父亲的存在帮助儿子在挑战和竞争中培养男子气概和自我效能感。
  14. 父亲应培养儿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帮助他表达并管理情绪。
  15. 面对成年转折期的挑战,父亲和儿子可以通过共同的情感体验加深关系。
  16. 中年父亲需要重新评估自身角色和生活焦点,以适应身体和情感的变化。
  17. 成年儿子为父亲晚年提供的陪伴和支持是防止孤独和寂寞的关键。
  18. 父亲与儿子的关系是一种代际传承,影响着未来几代人的父性表达和家庭关系。

摘引原文

◆ 引言

即使孩子没有父亲,他们也能感受到父亲的影响。这是因为他们会根据现实和自己的想象,以及存在于家族和文化中的传说,来创造一个内在的父亲形象,并被这个形象影响一生。

◆ 准爸爸要有创造力

与正在创造生命的妻子一样,男性在这个阶段也要找到独属于自己的创造性体验,虽然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创造。

◆ 第2章 从出生到婴儿期 一个父亲的诞生

“适应性的自大”(adaptive grandiosity)[插图]。这个词的意思是:父亲身上为养育而生的却常常有些浮夸的情绪实际上能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和儿女之间饱含激情的联结。我认为这是育儿当中自然且健康的一面,它是一种“服务于联结的自恋”。这是我们在观察父母和他们的孩子互动过程中持续看到的——女儿出生后我在自己身上也能看到这一点。并且,这个现象也证明了,父亲与儿子之间的联结虽然独特,但是他和女儿之间强烈且充满爱意的联结也丝毫不逊色(男人无须高估他和儿子之间的关系,亦无须低估自己和女儿之间的关系)。

◆ “足够好的父亲”

一个“足够好的父亲”走的也是一条“中道”(a middle path):一方面引导和指导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获得对事物的掌控感;另一方面又要促使孩子最大限度地接受这个世界的挑战。父亲特别能够帮助孩子度过其人生中的艰难时刻——比如丧失、挫折、失望——他要让这些困难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而不是成为限制其成长的绊脚石。

◆ 父与子

比起女儿,父亲天生更认同儿子,他更能觉察到在儿子身上萌生的、作为一个男性所拥有的分离和自主需要。这也就意味着,作为一个男人,父亲对儿子的需要有着一种直觉性的理解:儿子需要从与母亲的关系中分离出来,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父亲知道,对于一个男孩而言,与母亲分化是其“男性自我”得以构建的基础。基于父亲的这个理解,儿子能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独立于父母存在的个体。

成为一个参与度高的父亲,其好处(对父亲和儿子来说都是好处)是毋庸置疑的。父亲若持续性地、积极地参与到儿子的生命中去,他们会欣慰地发现,这是对自己,也是对孩子的未来做出的一笔最重要的投资。终有一天,他们的男孩会长大成人,而当他们成为父亲或者祖父的时候,他们内心深处那个曾被爸爸守望、保护、供养过的自己依然会在那里,充满活力。

孩子的生命中扮演着一个不同于母亲的爱的客体。通过父亲这个“第二他者”,小男孩也会开始体验到一种和母亲分化的自我感,这将是他下一个重要的发展里程碑。

◆ 第3章 学步期 父亲把孩子带往世间

母亲(或其替代者)扮演着孩子与其内在、情感世界之间的桥梁角色,而父亲,则充当着孩子与外在、物理世界之间的连接者。

◆ 父亲,要把儿子带入一个更宽广的世界

父亲在孩子生命中最早所尽的职能,是帮助自己的儿女艰难地与他们的母亲进行分化。为了能够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先来看看快速成长的学步期儿童(toddler)本身:他们看到的世界,实际上如同一张刚洗过的照片,这是一个正在逐渐变得清晰的世界。到目前为止,唯一能够被清晰地分辨出来的客体就是:母亲。我们知道,对学步期儿童而言,母亲的身心此时总是和孩子融合在一起,外人几乎区分不了这个阶段母子间的明确边界。而父亲呢,此时在孩子的世界中,似乎也只是一个站在母亲身旁的、似有似无的朦胧形象。但是,从生命的第二年开始,父亲的形象会从模糊逐渐变得清晰,幼儿会开始意识到在这张照片里除了母亲以外,还有其他人存在。当孩子的发展到达这个阶段的时候,父亲就需要走出之前的重重迷雾。此时他要做好准备,从而承担起孩子生命中重要的“第二他者”的角色。

小男孩在此以后很快就会开始迷恋自己的父亲——把他视作重要的“第二他者”——而且会尝试用各种方式模仿他。比如,在生命的第二年或第三年,当男孩停用尿不湿开始学习用抽水马桶的时候,他对于如厕行为的学习,其实是需要靠父亲来做示范的。于是你总是会发现,小男孩和爸爸一起站在马桶前,有模有样地学着爸爸,希望也能在便池里尿出泡泡……又或者,他会在刮胡子的爸爸身旁驻足观察。

“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ce),也就是知晓“一个人或者物体即使暂时从自己的视线中消失,也不会不存在”的认知能力。

◆ 拥有欲望、野心和成就

凯文的父亲本可以把他从母亲的焦虑海洋中“救上岸来”。但是他辜负了自己的儿子,没有给他提供一条逃生的通道,没有让他从和母亲的高浓度共生关系中逃出来。

◆ 要培养儿子健康的男子气概,父亲需要持续在场

为了支持儿子获得男性身份认同,父母双方都需要认可并接纳伴侣身上不同于自己的特点。如果父亲不憎恨或害怕女性,如果母亲不憎恨或害怕男性,再加上一个容得下竞争的支持性家庭氛围,那么这个男孩就不必被迫与父母中的一方站队,去反对另一方,如此一来他在情感上也就不必再自我撕裂。
被这样对待的男孩,无须急速地、剧烈地切断和母亲的联结,摒弃一直以来对她的依恋。相反,他会发现其实自己可以把“脐带”拉长,让它变成一根柔韧有弹性的安全带——一种象征着保护和庇佑的强有力符号。当他转向自己父亲的时候,会发现父亲正在那里等他,准备把他引领至男人的世界。如此一来,一个参与度高的父亲既是儿子男性化过程的促进者,又是它的缓冲者:一个父亲对自己的男子气概越有信心,他就越有能力帮助儿子完成从依恋母亲到认同父亲的转变。

◆ 父子竞争:一同面对俄狄浦斯阶段挑战

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戴夫的父母在婚姻中有太多的矛盾和纠缠,以至于完全没有为孩子们留下任何空间。所以在小的时候,戴夫感到父母的关系,看上去是排斥任何第三方的,以至于他每次都要通过争斗来赢得他们的注意力。这种模式延续到了他的成人关系中来,导致他在每段关系中都需要争夺对方的注意力。

◆ 勤奋感的培养

理想情况下,能把儿子想干的活儿干好的父亲,会被儿子知觉为一个有技巧有能力的男人。长此以往,儿子会把男子气概和行动能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男人不只想事情,他还能把想的事情给办了!我相信耐克的口号——“就是干!”(Just Do It!),展现出的就是童年中期的这种实干精神。

◆ 帮助儿子调节学习过程中的情绪

因为父亲的调控,潜伏期的父子打闹会变成一个现实生活的试验场,男孩可以借着跟老爸打闹去体验用多大的力气算是太过,去判断对方到底是在闹着玩还是真的来情绪了,去试验怎样打起精神和强大的对手对抗。假以时日,男孩会把和老爸打闹过程中理解到的身体信号,用到和其他人的互动中去。所以父亲教儿子,不仅是言传,还有身教。

◆ 鼓励儿子的抽象思维

“我需要表达愤怒,我需要对你愤怒,我对生活中的很多人都有愤怒,但我表达不出来,我做不到,我怕是永远都做不到了。”
内心深处,彼得渴望获得一个强势但懂得节制的父亲,这个父亲可以用语言来表达强烈的情绪、冲突,还有爱恨,而不是诉诸暴力。他的父亲没法提供这些父性功能,所以在彼得的成长过程中,他既耐受不了负面情绪,也没办法用语言来表达它们。

◆ 青春期男孩的身份认同问题

因为十分渴望获得同性伙伴的友谊,他们甚至会想尝试和同性之间有性接触——这一切对他而言真是充满了困惑。所以这个年龄阶段的男生会很害怕被贴上“同性恋”的标签。他们之所以有同性恋恐惧症(homophobia),是因为青春期的男孩,其男性身份认同还很脆弱,这使得他们不得不用很僵化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男子气概”。
这时候我们又需要父亲登场了。面对儿子的困扰,父亲应当鼓励儿子接纳自己对其他男性所产生的温柔甚至怀有爱意的感受,并把这种感受视为男子气概的一部分。要知道一个和儿子维持着安全,没有胁迫感,且充满爱意关系的父亲,本身就可以为这些感受正名(幸运的话,这种父子关系应该在很久以前就建立了)。另外,父亲可以让儿子放宽心,告诉他每个男性偶尔都会对自己的男子气概有焦虑,也都偶尔会担心自己是不是和其他同性走得太近——这很正常。

青春期男孩其实一直在找寻方法,来表达自己对挚友、喜爱的老师,以及其他男性的温情,所以他们会密切地关注自己爸爸在这个方面的所言所行,虽然他们可能表面上看上去酷酷的,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

◆ 儿子再一次挣脱

父亲支持并帮助他的儿子打造个人梦想,通常就意味着父亲替代儿子认同并肯定了年轻人的探索努力。反过来,这个父亲需要放弃自己作为一个英雄的愿景,从而把英雄梦想的火炬交到儿子手上。事实上,很多男人多年前在他们的儿子出生的时候就瞥见了这个苗头:比起他们自己,他们其实更关注孩子的人生轨迹。

◆ 父亲要有新的指导风格

这件事说明了对于一个父亲或导师而言,展示权威已经不再重要,即使过去他在儿子那里一直充当权威。事实上,当下更重要的是鼓励并发掘儿子自身的权威感。

◆ 儿子亲密能力的培养

如果父亲想帮助儿子获得有意义的亲密关系,那么他本人就需要与包括儿子在内的其他成年人建立类似的关系,以为表率。一个父亲若能协助儿子获得自主性,并欣赏他独一无二的男子气概,那么他就为儿子获得成年人的亲密关系铺平了道路。

◆ 更多相互成长的机会

老罗是幸运的,他的儿子艾瑞克选择和他在生活中保持交集。很多年老的父亲并没有这么幸运,他们常常会感到被自己充分分化的儿子所抛弃。我想指出的是:一个足够好的父亲,是不会强求儿子需要或者依赖自己,从而确认自己的价值的。父亲越接受这一点,越有可能帮助儿子发展出其独特的做父亲的能力,这也是在允许儿子作为一个成年人继续成长。放手,是一种属于父亲的大爱,它反映出一个父亲成熟的共情能力。它反映出一个父亲无须以牺牲儿子的进一步个体化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自恋需要。
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年老的父亲,接纳作为一个成熟的男性个体的儿子与自己进一步分化,那么这位老父亲将获得难能可贵的机会去追寻自己的年轻时代——因为要在社会上立足,要照顾自己的家庭而搁置的那些生命可能性。

◆ 应对丧失

发展精神病学家罗杰·古尔德(Roger Gould)提醒我们:大多数男人在30多岁的档口会体验到一种“幻觉”的消失,也就是“绝对安全感”的丧失。这种幻觉曾帮助男性迈入成年期,而现在他们会意识到:不但爸爸无法保护自己,而且在这世上,也不存在一种绝对的保护。

找到面对死亡的态度,是中年生活的核心议题。它同样也是正在成熟的儿子和正在老去的父亲之间的余生中重要的情感连接点之一。

◆ 男人的中年转折

我们说男性来到中年,经常会心生厌倦,或者经历一段“抑郁危机”(depressive crisis),这是因为他们之前为了要在外在行为世界的角逐场中牢牢立足,而不得不局限住自己的内在世界,不让其过度发展,但这种局限到了中年是一定会产生痛苦的。

◆ 中年不惑

从45岁直到60多岁,这个阶段的男性会完成其人生的第四次分离-个体化。他们会开始接受自己身体和情感的局限,也开始接受曾经英雄梦想的破灭。男人在中晚年会体验到一种发展性需要: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执着于以行动为导向,也不再觉得必须要像以前那样克己律己,去满足社会对理想男性的期待,从而让自己在世上立足。现在,中老年男性需要重新调整自己,带着未泯的童心和未老的壮心,在未来的岁月里成功地面对老去。

◆ 父亲教儿子如何变老

老人有一种能力,即能关注到那些生活在更遥远未来的人,这种能力被我们称作“大繁衍感”。就像祖父母更关注孙子辈大致的发展而非其日常生活,“大繁衍感”是一种代际关怀,是对年轻人,对即将到来的下一代,对那些还没有出生的人以及对整个世界的关怀。

◆ 儿子帮助年老的父亲

孤独和寂寞无疑是老年人最大的问题。随着伴侣以及亲朋好友的逝去,老父亲的孤独感也会与日俱增。因为男人的寿命通常比女人要短,所以能让幸存下来的男人和彼此分享他们相似的晚年生活的同性伙伴并不多。而且,由于周围常常更多是女性,所以老年男性会尤其渴望男性同伴在旁。所以,一个儿子以朋友的姿态走入父亲的晚年生活,这会让父亲感受到联结和亲密,甚至让他感到生活更有意义,更有活力。事实上,在晚年生活中和另一个人保持亲密,是能够让人远离孤独和绝望的。

◆ 建设性的改变:打破“强迫性重复”

同为男性的他,可以把儿子正在萌芽的男性特质正常化,并向自己的妻子解释这个现象。父亲在此过程中主要充当翻译官的角色,他把儿子行为的意义转译为妻子听得懂的语言,并让她看到这是自然发展而非病态的。如果一个父亲可以当好翻译官,把对儿子的深度理解转译给妻子,那么他就可以加强自己和妻子之间的“战友”关系。

◆ 代际间的联结

虽然我的父亲从未有机会听他的孙子吹萨克斯管,也未曾见过他在棒球场上如我当年那样挥洒汗水,但我确信无论是爷爷还是孙子都能体验到某种丰厚而有价值的联结,这份联结不会被衰老所摧残,也不会为童真无知所淡忘。此去经年,即使只有一些回忆和感情存于潜意识之中,儿子也会在自己身上找到爷爷的深深印记,还有那份经过数代人传递下来的、男人和男人之间的、充满爱的联结。我丝毫不怀疑,若有一天儿子自己也能成为父亲,他也会把这份充满爱的父性传给将来的世代。

一个男人要获得此种领悟,并不一定要成为父亲。但是那些有幸成为父亲的男人,却有着独一无二的机会,在与儿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中理解身为男人的意义。男人本就是矛盾的,这对我们为人父的过程提出了挑战,这使得我们要对不确定性保持开放,要对自己和他人身上的矛盾有一定程度的接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