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时候明知道一种药物会在40年后置人于死地,而我们还要服用它?原因之一就是,这是唯一能让人不在明天就一命呜呼的方法。」


书籍名称:
《病者生存》
基础信息:[美] 沙伦·莫勒姆 / 2007 /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豆瓣评分:8.5/10
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270925/
读完时间:2019-10-25 20:41:22
我的评分:5.0/5.0
我的标签:#2019,kindle_pw
免责声明:本页面所发布的笔记仅用于分享我在阅读过程中的摘录、总结和反思。内容大多为书中原文或书中观点的简要提炼,并不代表我个人的立场、意见或价值观。书中观点仅供参考,如需深入了解或采纳,请参考书籍的原始内容。

 


阅读笔记:

血色病是机体内一种铁代谢障碍性遗传病。正常情况下,当机体检测到体内铁含量过多时,它会自动减少小肠从食物中吸收的铁,从而降低体内的铁含量。因此,即使摄入大量的铁,我们也不会出现铁过量,因为过量的铁被摄入后也不会被吸收。但是对血色病患者而言,机体总认为铁含量不足,于是会永不停歇地吸收。

为什么有时候明知道一种药物会在40年后置人于死地,而我们还要服用它?原因之一就是,这是唯一能让人不在明天就一命呜呼的方法。

人体内铁元素的调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几乎涉及身体内所有的组织器官。一个健康成年人的体内通常含有3~4克铁元素,其中大部分与血红蛋白结合存在于血液中,发挥运输氧气的作用;同时体内其他部位也含有铁元素。

如果身体中大门洞开,存在感染途径,那么我们就极易受到感染。对于一个没有伤口和皮肤破损的成年人而言,这些感染途径包括口腔、眼睛、鼻腔和生殖道。因为感染因子需要铁元素才能生存,所以我们的身体只能将这些开口部位设为铁元素的”禁飞区”。在”禁飞区”内,所有的液体,无论是泪液、唾液,还是黏液中都富含蛋白螯合剂,这些蛋白螯合剂能与铁元素结合,使其不被利用。

由于瘟疫的不断蔓延,老鼠开始以感染的尸体为食,而鼠虱又以感染的老鼠为食,最后幸存的人也因感染鼠虱而致病。

死者如此之众,人们悲哀地认为世界末日即将到来了。 但是世界末日并未来临,这场瘟疫并没有夺去所有欧洲人的生命。即使感染者也有人幸免。这是为什么?

新的研究表明,一些人群的铁含量越高,越容易感染瘟疫。

来自于血色病患者的巨噬细胞能将细菌一举歼灭,因为它们能限制细菌对铁元素的利用,所以比正常巨噬细胞具有更强的杀伤力。

一种被称为黑死病的传染病是鼠疫中最有名、同时也是最致命的发病形式,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腺鼠疫。

在西方,过去的数个世纪中,人们大多在理发店中进行放血治疗。理发行业的柱状标志就起源于放血之举:顶端的黄铜水池用于盛放水蛭,底端的水池用于收集血液;而柱子上的红色和白色条纹则源于中世纪时理发师将洗过的绷带悬挂于柱子上吹干的举动,风中这些绷带相互扭转,缠绕着柱子。你或许会纳闷:为什么理发师扮演了今天外科医生的角色?那是因为他们的手中握有剃刀。

医学界,甚至普通老百姓,都认识到放血是一种愚昧无知的治疗方法。而现在,新的研究表明我们不应该对放血疗法一概否定,而应该以一种更公正的态度看待它。

有一件事情是确定无疑的,一种被”现代”医学摒弃的古老疗法并非一无是处。我们需要获取的教训其实很简单,只需要认识到我们尚未认识的远比已经认识的多得多。

和成人一样,婴儿体内也有许多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可能致病的细菌。医生给婴儿们补充铁元素就是条件之一,它们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原料,后果不堪设想。

结核是一种消耗性疾病,患者最终被其彻底”掏空”、虚弱不堪。据估计1600~1900年间有20%的欧洲人死于这种疾病。在纷繁浩瀚的基因库中,能帮助人类远离结核的基因确实不同寻常。

糖尿病,其英文原意是”穿过芬芳的蜂蜜”。

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母亲很容易产下”大胖小子”,医学上称为巨大儿。

对冰芯的分析发现,晚冰期—这个最后的冰期,仅仅持续了3年时间便宣告结束。从冰期到非冰期的时间不是3000年,也不是300年,而是短短3年。不仅如此,冰芯还揭示了晚冰期的开始仅用了10年。这个过程是如此迅速,以至于科学家们都不再使用”迅速”,而是用”转瞬间”进行描述。

水被冷却的时候会变成小块锋利的晶状体,因此,当人体被冷冻的时候,血液中的水也被冷却,形成的冰片能刺破血细胞,并引起血管破裂。

机体一旦感到寒冷,就会收缩四肢的血管。首先是手指和脚趾,接下去是手臂和腿。随着血管壁的收缩,血液就会涌向躯干部分。虽然这可能付出四肢冻伤的代价,但却足以保证身体的重要脏器能保持在一个相对安全的温度下。这就是人体”舍卒保帅”的分配原则—放弃四肢,保全脏器。

身体对于寒冷还会产生其他反应。尽管这些反应的原理还尚待确定,但是你可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经历若干了。比如,经过一段时间的寒冷后,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想小便。这一现象曾使医学研究人员困扰了数百年。

餐桌上一般饮用的葡萄酒中含糖量为0%~3%,而冰葡萄酒则达到了18%~28%。水分的丧失造成葡萄的皱缩。从化学角度看,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葡萄在受冻后可能出现失水的现象,这是因为冰晶体的减少降低了对水果脆弱外膜的破坏。

人们冰箱里的伏特加,通常其体积的40%是酒精,而这些酒精对结冰具有很大的影响,当温度降至-29℃左右时,伏特加才会结冰。

减少水分应对寒冷?这听起来甚为耳熟,不就如同遇冷排尿吗?

本来凡是冬眠的哺乳动物,都需要靠一层厚厚的脂肪保温并提供能量,而林蛙却并非如此,它们是完全进入冷冻状态。

林蛙解冻后几分钟,伴随着体温的升高,其心跳也开始神奇地恢复,同时开始进行呼吸。

首先,林蛙的皮肤能立即感受到温度降至冰点左右。几分钟后,它开始排除血液和组织器官细胞中的水分,不过这一过程并不是通过排尿实现的,它将水分集中到腹部,同时肝脏将大量的(相对于林蛙而言)葡萄糖注入血液,并辅以释放额外的糖醇,其结果是血液的糖含量提高了几百倍。

当然,林蛙体内仍然含有水分,这些水只是被安置到了更为安全的地方,从而能减少对机体造成的损害。

糖尿病帮助人类度过冰河期。

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巧合,13000年前冰河期的不期而至也能使受害居民的后裔具备独特的基因特点,从而能排除水分,提高血糖含量呢?

更有说服力的是那些生活在气温较低、季节性温差较大环境下的研究对象,其冬季和夏季血糖水平的差异更为明显。看上去糖尿病似乎与寒冷有着某种深层次的联系。

进化是伟大的,但它并非十全十美。

冰河期时,在一个有大量棕色脂肪的人身上,如果出现暂时性的糖尿病症状,情况又将如何?由于食物短缺,人体内的血糖水平已经很低,而棕色脂肪还会将大部分血糖转化为热量,因此即使在只有少量胰岛素的情况下,冰河期时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也可能永远不会达到警戒水平。

如果孕妇叶酸不足,胎儿容易发生严重出生缺陷,包括脊柱裂、脊髓畸形的风险都有可能显著增高,其中脊髓畸形常常引起瘫痪。

白化病患者由于体内缺乏相应的酶,导致黑色素生成不足或缺乏,因此他们的皮肤才会如牛奶般雪白;而白化病患者的眼睛呈粉色或红色,也是由于虹膜中缺乏色素,于是我们看到的是眼睛后面视网膜中血管的颜色。

自然条件下,你一旦暴露于阳光之下,垂体就开始分泌激素,这种激素能刺激黑色素细胞大量生成黑色素。但不幸的是,这种调节机制容易受损。垂体能从视神经获取信息:当视神经感受到光线时,会向垂体发送信号,让黑色素细胞开足马力开始工作。由此,你能想到自己戴上太阳镜后的情况吗?没错,由于到达视神经的光线会变少,所以传递到垂体的警示信号也相对较少,促黑素细胞激素的释放也会随之减少,最后导致黑色素生成减少,从而引起更多的皮肤灼伤。

ACHOO综合征,全名是常染色体显性阳光促发综合征,这种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当患者从黑暗环境进入强光环境,通常是暴露于阳光时,会不由自主地打喷嚏。为了更好地认识这种疾病,我们不妨回到我们祖先的生活。那时他们大多居住在山洞中,而这种打喷嚏的反射能帮助他们有效的清除鼻腔和上呼吸道中的真菌或细菌。但是现在,当某人穿过黑暗的隧道,见到一缕阳光时,就会不可遏制地打喷嚏,可是已经无法像我们祖先一样从打喷嚏中获取保护,反而有可能造成危险。

乙醇脱氢酶会将酒精转化为乙醛;然后另一种酶–乙醛脱氢酶将乙醛转化为乙酸;最后第三种酶将乙酸转化为脂肪、二氧化碳和水(酒精中的能量一般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于体内,这正是啤酒肚的由来)。

世界上大多数成年人在食用牛奶制品时不会产生不愉快的消化道反应;而有些人则一旦停止以乳汁为食,体内便不再产生一种能消化乳糖的酶,而乳糖正是牛奶中的主要糖分。由于突变的存在,那些幸运儿在成年后仍然能生成一种叫做乳糖酶的乳糖加工酶。如果你在饮用牛奶时没有腹胀、腹痛和腹泻等乳糖不耐受的表现,那么恭喜你,你也是一个幸运的突变体。

蚕豆病,现代医学的称谓无疑恰如其分,它是全球最为常见的遗传性酶缺乏病,大约有4亿人患有该病。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人类进食蚕豆(或服用某些特定药物)后,会迅速出现严重的贫血,最终导致死亡。

苜蓿、马铃薯和大豆都属于同一种属,它们都含有一种叫做植物雌激素的化学物质。听起来是不是觉得有些耳熟?没错。植物雌激素类似于动物性激素,如雌激素。当动物吃了过多含有植物雌激素的植物后,过量的雌激素样化合物能削弱它们的生殖能力。

哺乳动物对辣椒素极为敏感,因为它作用于哺乳动物的感受疼痛和温度的神经纤维,但是鸟类却不受辣椒素的影响–由此我们也能一窥大自然在大跳进化之舞时,是多么精妙绝伦、巧夺天工。老鼠和其他啮齿类动物对辣椒果实总是避而远之,因为它们完全不能忍受那种火辣辣的感觉。这对果实无疑是有利的,因为哺乳动物在享受美食时,它们的消化系统极有可能会损坏植物的小种子。而鸟类在吃辣椒果实时却不会损坏种子–与此同时,辣椒素对它们似乎毫无作用。因此,哺乳动物将辣椒留给鸟类,它们将种子带到空中,四处播撒。

我们知道蚕豆病是一种G6PD酶缺乏性疾病,罹患该病的患者不能有效清除自由基,最终导致红细胞破裂,出现贫血症状。

蚕豆病是一种在4亿人中广泛存在的基因突变,由此可知它赋予携带者的益处必然大于害处。

今天,许多研究者都已认识到一种比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或地中海贫血更常见的遗传特性可以保护人们免受疟疾侵袭,这就是G6PD缺乏。在两项大型的病例对照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有G6PD突变的非洲儿童对恶性疟原虫的抵抗力是没有该种突变儿童的两倍,而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是一种最为严重的疟疾。

这就是为什么在疟疾高发地区,蚕豆病的发病率也高的原因所在。但难于理解的是为什么这些地区的人还要种植蚕豆。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午餐就可以杀死你自己,那不成为蚊子的早餐又有何意义呢? 答案是非常简单直接的,这是一种冗余机制。疟疾是如此广泛,致病性是如此之强,所以为了生存和繁殖,易感人群不得不动用一切保护机制。食用蚕豆后,通过释放自由基和升高氧化剂的水平,无G6PD缺乏症人群的红细胞也不再是疟原虫的宜居之所了。随着自由基的释放,一些红细胞时刻有破裂的可能。如果有轻度或部分G6PD缺乏症的患者食用蚕豆后,寄生虫将深受困扰。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