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西方对佛教最为流行的一种解读就是视其为理性哲学。就此来看,西方社会的发展氛围对佛教有利。自从18世纪启蒙时代以来,西方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文化影响就是科学和世俗自由主义。佛教“作为”一种理性哲学似乎可以使两者兼容,至少比起这两者与西方正统宗教之间的关系来说,就更是这样。科学发现和理论(如进化论)已经在挑战许多传统基督教教义,而且,现有宗教为了捍卫那些不证自明的“真理”而进行的长期论辩也只会令其变得更为教条、更加非理性以及更加落伍。神祇的非人格化是佛教的另一特点,它使现代人更易于接受佛教。」


书籍名称:
《佛学概论》
基础信息:[英]关大眠 / 2013 / 译林出版社
豆瓣评分:8.2/10
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4532503/
读完时间:2021-07-29 12:43:38
我的评分:5.0/5.0
我的标签:#2021,微信读书,牛津通识读本
免责声明:本页面所发布的笔记仅用于分享我在阅读过程中的摘录、总结和反思。内容大多为书中原文或书中观点的简要提炼,并不代表我个人的立场、意见或价值观。书中观点仅供参考,如需深入了解或采纳,请参考书籍的原始内容。

 


阅读笔记:

[[C2-哲学]]

牛津通识读本:佛学概论(中文版)
关大眠
16个笔记
第一章 佛教与象
过去一个世纪的佛学研究在许多方面颇与这群盲人和大象的际遇相似。某些佛教的研究者往往专注于佛学传统的某一细节,借此推导出足以涵盖全部事实真相的结论。他们所把握的细节多少有点跟象牙一样——虽然引人注目,却并非大象身上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结果他们就对佛学研究妄下结论,断言佛教“消极”、“弃世”、“悲观”,不一而足。
佛教是不是一种宗教?
佛教是不是一种宗教?一旦试图为佛教下个定义,类似的问题便会接踵而至。佛教是宗教?是一种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伦理制度?要对它进行归类绝不容易。它向我们提出挑战,要我们重新思考这些范畴。举例来说,我们说的“宗教”到底是什么?人们多半会说所谓宗教总是跟对上帝的信仰有关。上帝又被理解为创造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至高存在。而且,上帝对人事盛衰具有莫大兴趣(或许至少说迄今仍是),他与人类结盟,广泛显示自己的意志和存在,在关键时刻以神迹示人。如果信仰上帝在这个意义上成为宗教的要义,佛教就不可能是一种宗教。佛教从不坚持这种信仰,倒是与此相反,根本否认造物主的存在。如果按照西方惯用的范畴进行描述,则佛教会被看作是“无神论”的。只不过这种定性仍有问题,因为佛教认可上帝以及诸神这样的超自然存在。另一方面,佛教也确实跟其他无神学说,比如马克思主义,并无多少相似之处。故此,“有神论”和“无神论”这样的范畴在这里似乎并不真正适用。有人甚至提出需要一种新的范畴,即用所谓“非有神论”宗教来描述佛教。另有人认为我们原先的定义太过狭窄。莫非所谓造物主这一某种宗教甚至是某类宗教的中心概念,其实倒并不是所有宗教的定义性特征?
伦理性和律法性
对大多数佛教徒而言,任何暴力活动都是令人厌恶的;即使为了宗教目的也是不可思议的。这并不是说佛教历史毫无瑕玷,在亚洲历史上也有过很多史实可以说明佛教曾经被利用,以达到某些政治目的或者掩饰某些军事行动。但是这些都不能与欧洲中世纪和现代早期的宗教战争相提并论。
佛陀的降生
佛陀的降生跟耶稣基督的降生差不多一样,都有神迹相伴。后来的经文记述说,佛陀的母亲摩耶夫人夜梦白色幼象入腹因而结孕成胎。本页上的图片所描绘的就是这一事件。这个梦释解出来就意味着摩耶夫人即将诞下麟儿,而且待他长大成人之后,必将成为伟大的君主或者伟大的教主。
第四章 四圣谛
就上述分析来看,最终涅槃的本质除了体验者之外仍然是个谜。我们所能确切知道的只是这一点,涅槃意味着苦难与轮回转生的终结。
第五章 大乘佛教
佛陀并未指定身后继任者,而是任由他的追随者各自去解释法。佛陀死后不久即争辩四起,起初只是有关禅院修持的事务,接着就涉及教义本身。由于缺少中央权威机构,形形色色部派的出现几乎不可避免。最严重的分歧则出现在佛陀死后大约一个世纪,其中一派后来被称作“长老部”(亦称“上座部”),另一派则为“大众部”。
大乘佛教:新的重点
大乘意为“大车”,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其自视为解苦脱难的一般方法。这一运动的初始几乎与基督的诞生同时,大约在公元前后一百年期间。尽管没有可靠证据能证明基督教和佛教之间曾经互相影响,但是注意到基督教和大乘佛教之间的许多相似之处无疑是有帮助的。
小结
大乘佛教并不拒绝佛陀的早期教诫,只是有时候会以极端方式对其加以重新解释。大乘佛教自以为揭示了佛陀教诫的真义,在它看来这些真义并未受到早期传统的重视。大乘佛教所揭示的一切确实并不新鲜。譬如说,体现在菩提萨埵里的那种无私忘我的慈悲观念早在佛陀一生泽被世人的行为之中表露无遗。至于空论则在诸法无常、诸行无我的教诫当中已见端倪。最后,从冥想者进入到至大光明和至纯无瑕状态的体验中,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意识本身就是至关重要的实相。
日本
除了净土宗和日莲宗之外,日本佛教第三个最为重要的派别是禅宗,它源自13世纪初叶的中国和高丽。“禅”音译自梵语“dhyāna”(巴利文jhāna),意为冥想。事实上冥想就是禅宗修行的主要方法。禅宗认为明心见性之法在于直觉感悟而非逻辑推理。那种内心火花的闪现——称之为顿悟——经常在尘世活动中出现,此时大脑平静放松,并不强求学理以及智慧方面的解析。这种体验被比作桶底脱落,出其不意,在电光石火之中偶然得之。禅宗将未经启明之心比作一池泥水,认为要使之清澈,最好的办法是听其自然(由它慢慢沉淀),而不是借研读教条频频翻搅池子。
中国藏地
沙曼荼罗:这个曼荼罗是用细砂和矿物颜料混合后,置于细孔漏斗滴漏而成的。制作时极需耐心和技巧,为了举行仪式而制作的曼荼罗在仪式结束后便立即毁弃。这个曼荼罗是1985年在瑞典创制的。
内观心法
并不存在一位隐藏的主体执掌所有这些形形色色的情感、感觉、情绪和意念等等,一切存在其实都是各自的体验,这一认识正是激发出顿悟的内观。绝无一个“具有”欲念的主体——这一认识减弱并且摧毁了欲求的存在,使它“像一株棕榈树一样,被连根拔起,再也不会继续生长了”。有过这种经验的人都会知道,这就如同千钧重负一朝放下:自我的喧嚣纷扰及其虚荣、妄见、幻觉、欲念、失望全都静下来。这种结果并非某种斯多葛式的忍受顺从,因为情感并没有受到丝毫压抑,而是得到了解脱,不再受制于自我那种扭曲了的惯性牵引。他人开始更加全面地进入自己的情感领域,随着一连串自私自利的欲念和踌躇自得减退并且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深刻而持久的平和感和满足感。
佛教的流行
西方对佛教最为流行的一种解读就是视其为理性哲学。就此来看,西方社会的发展氛围对佛教有利。自从18世纪启蒙时代以来,西方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文化影响就是科学和世俗自由主义。佛教“作为”一种理性哲学似乎可以使两者兼容,至少比起这两者与西方正统宗教之间的关系来说,就更是这样。科学发现和理论(如进化论)已经在挑战许多传统基督教教义,而且,现有宗教为了捍卫那些不证自明的“真理”而进行的长期论辩也只会令其变得更为教条、更加非理性以及更加落伍。神祇的非人格化是佛教的另一特点,它使现代人更易于接受佛教。
佛教教义很少直接与科学发生冲突,佛教理性主义的支持者早就对这样的教义作出了寓言式的解释。佛教世界观比传统基督教世界观要开阔一些,佛教似乎与现代宇宙哲学暗合而非相抵触。近年来的科学发现如量子物理学等等,显示出正在形成的关于现实的科学观点与佛教哲学所描述出来的并无多少不同。有关著述例如弗里约夫·卡普拉的《物理之道》(1976)揭示了理论物理学的观念世界与东方思想之间有趣的相似之处。
佛教的启蒙?
半个世纪之前,佛教文化最重要的中心之一中国西藏,曾经政教合一,几乎与世隔绝。
历史学家阿诺得·汤恩比将佛教与西方的相遇形容为“21世纪最大的碰撞之一”。在这样的文化合流之中,佛教带来的是复杂的心理学、禅定技巧、深刻的形而上学以及受到广泛赞扬的伦理准则。西方带来的则是怀疑论的经验主义、实用的科学技术以及对民主和个人自由的崇尚。如果佛教向其他文化传播的历史有什么值得记取的教训,那就是,崭新而个性鲜明的佛教形式将在这次相遇中诞生。
年表
年表公元前604年 老子在中国诞生约566—486年 佛陀生卒年的一般说法550—470年 孔子在生约490—410年 根据近年研究确定的佛陀生卒年新说约410年 佛教第一次大会326年 亚历山大大帝横跨印度河约325年 佛教第一次部派大分裂323年 亚历山大大帝卒约321—184年 孔雀王朝约268—239年 阿育王在位约250年 长老部派出现分裂阿育王派出弘法使团佛教由阿育王之子摩哂陀传至斯里兰卡约80年 佛经巴利文正典在斯里兰卡写定公元后约公元前100—公元后100年 大乘佛教兴起佛教传至中国约100年 佛教传至柬埔寨约150年 佛教传至越南中观学派创始者龙树诞生约200年 《法华经》传世约250年 瑜伽行派兴起约400年 《维摩诘经》传世佛教传入缅甸(一说更早)佛教传入高丽约450年 西北印度遭白匈奴入侵400—500年 觉音菩萨在生巴利文正典之论藏写定500—600年 密传佛教(金刚乘)形成并发展佛教传入日本618—907年 唐朝(中国)600—700年 佛教传入中国西藏794—1185年 平安时代(日本)900—1000年 突厥部族入侵北印度约1000年 佛教传入泰国(一说更早)1044—1077年 阿奴律陀(缅甸)在位1185—1333年 镰仓幕府时期(日本)1173—1262年 亲鸾在生约1200年 那烂陀寺最后一次遭到洗劫约1100—1200年 禅宗经由中国和朝鲜半岛传入日本1222—1282年 日莲在生1200—1300年 佛教在印度灭迹马可·波罗游历中国1287年 蒙古人迫害异教徒(缅甸)1357—1410年 宗喀巴在生约1850年 西方开始对佛教产生兴趣1881年 巴利文经卷学会创立1907年 大不列颠和爱尔兰佛教协会创立1987年 美国佛教大会创立
微信读书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