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影射史学,则是先入为主,带着自己的目的去寻找甚至制造对自己有利的“史实”,对于不利于自己的材料,要么绝口不提,要么歪曲篡改,用自己的目标来重新“创造”历史。这样,历史就真的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了。」


书籍名称:
《历史学是什么》
基础信息:葛剑雄 周筱赟 / 2015 / 北京大学出版社
豆瓣评分:8.2/10
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432627/
读完时间:2021-03-05 10:53:29
我的评分:3.0/5.0
我的标签:#2021,微信读书
免责声明:本页面所发布的笔记仅用于分享我在阅读过程中的摘录、总结和反思。内容大多为书中原文或书中观点的简要提炼,并不代表我个人的立场、意见或价值观。书中观点仅供参考,如需深入了解或采纳,请参考书籍的原始内容。

 


阅读笔记:

葛剑雄 周筱贇
26个笔记

5 遗迹遗物与历史

1492年,哥伦布为了开辟前往东方的新航路,率领西班牙船队到达美洲时,以为他们来到了印度,所以把当地人称为Indian,即印度人之意,我们音译为印第安,而不是这些民族的自称

对遗址、遗物和文化特征,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人类的早期文化都有一定的共同性,特别是在地理环境相似的地区。但这种共同性并不意味着同源性,如果只是根据一些简单的特征就认定它们的源流关系,往往会犯先入为主的错误。例如,全世界绝大多数语言中,对父亲和母亲的称呼发音都极其相似,都含有Pa(或Ba)和Ma的语音,尤其后者更为明显。如英语中的father, mother(正式), daddy, mammy; papa, mama(非正式);法语中的Père, Mère(正式), Papa, Maman(非正式);西班牙语中的Padre, Madre(正式), Papa, Maman(非正式);德语中的Vater, Mutter(正式), Papa, Mama(非正式);捷克语中的Otec, Matka(正式), Táta, Máma(非正式);津巴布韦修纳语(Shona)中的Baba, Mai;南非祖鲁语(Zulu)中的Ubaba, Umama;日语中的パパ(papa), ママ(mama);朝鲜语中的阿爸吉、阿妈妮;汉语中的爸爸、妈妈;等等。这大概是由于小孩子发这两个音,特别是ma这个音最方便的缘故。人类早期文化中一些特征显然也是与其最方便、最容易创造出来有关,因为人类总会具有一些共同的生理特征,如此即便互相隔绝的原始文化也会具有一定的共性,自然不能轻易当作同出一源的理由。

6 神话与历史

中国神话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常会和史实交织在一起,分辨不清哪是神话,哪是史实。比如说大禹治水,到底是神话还是史实?如果说完全是事实,那么早已有人指出,根据黄河中下游的自然条件和地形地貌,绝不可能有持续时间长达数十年的大洪水,再大的洪水最多几个月也就过去了,改道造成的泛滥只能出现在下游局部地区,怎么可能范围如此之广、时间如此之长呢?

但总体而言,中国的神话发展确实不如古希腊那样系统,其中的主要原因,我想是在于中国的地域范围,与古希腊相比,不知要广大多少倍。如果把古希腊和整个欧洲的神话都混在一起,也会出现这种纷繁杂乱的状况。中国的神话,实际上原来有很多,也是比较系统的。那些文字不甚发达的民族,他们的神话便很系统。而汉族的神话,在华夏族不断融合其他民族,形成汉族的过程中,各民族的神话也不断掺杂进来,盘古开天地的神话,就是汉武帝征服岭南之后进入汉族神话系统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史书里记载的神话,其实是代表了不同民族对自身历史的各种不同的记忆。如此众多不同来源的神话混杂在一起,当然也就不成系统了。这些神话经过汉族的文字记录、整理,尽量删除对自己不利的内容,将其纳入一个体系里,原始神话便从此消失了。

8 历史还是新闻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生不立传的传统,一个人还健在的时候一般不给他写传记,要等他去世以后,甚至去世以后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写。以前有句话叫“盖棺论定”,就是这个意思。

11 历史学是什么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历史,都有其主观性,因为它都是人所记录的。

1 时间系列

耶稣的生年实际上是出于后人的推测,据西方的宗教史学家研究,如果历史上确有耶稣其人,据《圣经·路加福音》,他出生于罗马帝国人口普查的公元前7年,而据《马太福音》,耶稣则应该出生于古犹太阿罗大王(King Herod the Great)去世的公元前4年,不管孰是孰非,总之都不是在公元元年。

5 另类历史

所谓另类历史,是指某些作品本身不是严格的历史著作或史料,但其中包含着某种历史信息,间接地反映了历史的内容。

如石窟艺术,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画的是全裸的飞天、伎乐和菩萨,到敦煌莫高窟就全都穿上了裙子,至多半裸其上身,到了洛阳的龙门石窟就穿上宽袍大袖的衣服了。这就反映了印度佛教艺术向东方传播时,逐渐被中国化的过程。越是接近汉文化中心,这种中国化的作用就越显著。这一历史过程,一方面说明中国文化有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也显示由于中国文化自身很强大,外来文化一旦进入就会被加以改造,以适应汉民族的审美情趣,否则就无法存在。

影视剧本身并非历史的再现,但影视剧中客观上保留下来了一些真实的内容

2 《春秋》笔法

《春秋》将明善恶、寓褒贬作为历史的首要目的,对于同样的事件,往往用不同的字来表达作者的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这两者的结合,就形成了后世所谓的“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当然从积极方面来看,我们固然可以说它维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但总的来说,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此后中国史学中不顾历史事实,随意地取舍、任意地拔高或贬低,甚至不惜篡改历史的种种不良习气,都是从《春秋》那里继承下来的恶习。

3 太史公的地位

他们写文章时,一般都成文不用单数字,造句必定要成双,句子要长短均衡,奇数偶数相配。所以本来一个字说得清的,动不动加为两个;应该以三个句子成文的,必定会分成四句。转弯抹角,重复拖沓,不知道如何删节。见刘知几《史通·叙事》

将史学文学化,重描述,轻计量的倾向,给中国史学发展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讲到灾荒或战争,都说“十室九空”“十不存一”,是不是人口真的损失了90%呢?说到某地人口繁盛,都是“烟火万家”“户口倍增”,难道就是有10000户人家,人口翻了一番吗?其实这些都是一种文学化的套语,谁要照这些说法去作计量,那只会受骗上当。

5 古为今用

大部分的青少年,包括中小学生、非历史学及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学历史只是增加知识、满足兴趣、陶冶性情,既没有必要,也不应该让他们把时间花在非常琐碎的历史细节和有重大争议问题的讨论上,只要告诉他们一些基本史实或学术界公认的观点就可以了。

一直主张,应该把历史研究和历史运用区分开来。现在很多人往往习惯于用历史运用者的目的来要求历史研究者,这是完全错误的。

6 影射史学及其遗风

影射史学,则是先入为主,带着自己的目的去寻找甚至制造对自己有利的“史实”,对于不利于自己的材料,要么绝口不提,要么歪曲篡改,用自己的目标来重新“创造”历史。这样,历史就真的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据说为胡适语)了。

如果用从政实绩来评判,海瑞不过是个一般的清官,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并没有很大的影响,而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道德的典范。平心而论,海瑞的廉洁自律,确实值得敬仰,但用如此崇高的道德规范来要求每一个官员,根本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尽管海瑞有良好的主观愿望,他的措施和建设却往往是不现实的。如海瑞曾向皇帝建议恢复明太祖时的惩贪法律,即贪赃枉法所得满80贯钱即处绞刑,更严重的要剥皮实草,不仅“议者以为非”,就是皇帝也觉得太过分。

本来,“海瑞现象”出现在专制社会是很正常的,但由于影射史学非要把他比附现实,所以只能推出一个经过他们歪曲的海瑞形象,以达到他们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的目的。张中行先生曾针对近年来媒体大力颂扬历史上清官的现象,指出其“问题在于,如果这位好官不来,小民的幸福和安全,保障在哪里呢?……歌颂包公,歌颂海瑞,无论从事实说还是就思想说,都是可悲的,因为看前台,是小民的有告,看后台,是小民的无告。”歌颂清官“追问本质,是乞怜,表现的形式是磕头。

一些人借着弘扬中国文化的名义,把《周易》及阴阳学说抬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似乎成了集科学的大成,成了中国以至世界一切科学的源泉。其实稍懂一点中国历史的人就不难看出,先秦的学者再伟大,也不可能超越时代的局限,达到现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即便有现代科学家学习和运用《周易》或阴阳学说取得了成就,与《周易》或阴阳本身的科学价值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7 走出庐山

甚至像林则徐这样的伟大人物,也相信洋人的腿关节不能弯曲,因此一度以为,清朝军队只要以长竹竿为武器将他们拨翻在地,他们就会束手就擒了。

8 历史的智慧

黑格尔这段话正好说明,如果抱着为现实问题寻求现成答案的目的去研究历史,就会变成影射史学。

4 了解历史

中国的史料往往过于注重伦理道德、精神生活,现实生活实际的记录很少。很多史料中连篇累牍都是政治套话或空泛议论,而真正实质性的内容很少。

中国的学者,一般也不愿去记叙习以为常的东西,所以很多古代的日常生活在以前的史料中反映不出来。

6 认识和把握历史

研究历史的人往往集中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成为专门史的专家,不少人一辈子从事某一专门史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没有这样的专门史,真正高质量的通史是无法写出来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