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不管个体的作品如何具有实验性,它也能够通过与科幻小说在几十年间累积形成的“超级文本”互动这一途径而产生意义,当然,这也并非获取意义的唯一途径。」
书籍名称:《科幻作品》
基础信息:[英]戴维·锡德 / 2017 / 译林出版社
豆瓣评分:7.4/10
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981371/
读完时间:2021-11-15 12:40:16
我的评分:2.0/5.0
我的标签:#2021,微信读书,牛津通识读本
免责声明:本页面所发布的笔记仅用于分享我在阅读过程中的摘录、总结和反思。内容大多为书中原文或书中观点的简要提炼,并不代表我个人的立场、意见或价值观。书中观点仅供参考,如需深入了解或采纳,请参考书籍的原始内容。
阅读笔记:
牛津通识读本:科幻作品(中文版)
戴维·锡德
◆ 前言
罗伯特·海因莱因将之定义为“对未来事件的现实主义推想”
◆ 太空歌剧:星际战争
根据帝国主义的逻辑,行星都是有待征服的,所以星战小说在帝国主义巅峰时期应运而生就并非巧合了。
◆ 城市
城市是技术性构建的终极体现,由于这个原因,科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都市文学模式。
◆ 乌托邦的黄金时期
从19世纪晚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共有两百多部乌托邦主题的著作面世,除了其中少数脍炙人口的作品,大部分都与大众无缘。
◆ 科幻批评
不管个体的作品如何具有实验性,它也能够通过与科幻小说在几十年间累积形成的“超级文本”互动这一途径而产生意义,当然,这也并非获取意义的唯一途径。